清朝已经灭亡百年,但仍然有一群守墓人在坚

《红尘摆龙门》系列第2篇对于清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始于年,终于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总计年。而如今早已经是年的年末了,距离清朝灭亡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如今仍然有一群人在为大清皇族守墓,他们大部分都是满族人,居住在皇陵附近,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且世代相传至今。今天红尘君就来介绍一下这群神秘的“守墓人”——也是满清王朝最后的一群守护者。不过在此之前,我先来谈谈在我国古代,祭祀先祖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一句流传久远的话,出自于春秋年间的《左传》,远在秦始皇建立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国之前。《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的意思简单而直接,就是告诉大家,在过去的诸侯国之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祀”与“戎”——前者表示祭祀祖先,后者表示出征前的祷告——引申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简单来说的话,那时候国家最看重的事情就是祭祀祖先和对外战争,尤其是诸侯和周天子对于祖先的祭祀更是非常庄严郑重,有着一套极为复杂的规则——也就是儒家所说的“礼”,大到祭品主持穿衣走路站立的位置,小到先迈哪一条腿说哪一句话,都在《周礼》上有着明确记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一看,只要你不怕头疼的话。而对于九五至尊的天子来说,这种祭祀则更为看重,在我国有个传统,哪怕再大的仇恨也不能断绝前朝的祭祀,比如周武王伐纣的时候,虽然商纣王已经鹿台自焚而死,他依然要对着他尸体连射三箭,再砍三剑,最后亲自用大斧子砍下他的头,悬到旗杆上示众,手段可为狠辣至极,毕竟这就是战争,绝不像是儒教所宣传的周文王周武王都是仁义无双,双手不染鲜血的圣人。但是周武王却留下了纣王的儿子武庚不杀,并封给他土地,让他带领着商国的遗民们一起生活,为的就是保留商朝的祭祀不断。而武庚周武王驾崩之后伙同武王的两个兄弟蔡叔和管叔造反,被周公平定之后,依然还让之前投奔了周朝的微子(纣王的庶兄)带着剩下的商朝遗民去了宋国,继续祭祀商朝的祖先。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这种王朝的祭祀有多重要,哪怕是敌人也不会灭绝,因为他们自己未来可能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这已经成了我们中国近三千年的封建历史中的“潜规则”。而清朝正是封建王朝的最后一站,虽然我们早已经走入现代化,但是依然有不少“清朝遗民”们保留着这种传统。世代相传,比墓而居,与世隔绝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祭祀祖先非常重要,而帝王之墓更是重中之重,所以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担当的,一般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精锐忠诚的士兵,另一种就是有着皇族血统的人,不过大部分都是旁支散系,或者有了罪行被发配来赎罪的人,衣食住行生活开支都由朝廷来安排。在清朝鼎盛的时候,这种守墓当然非常看重,据记载最多的时候有多达三千的护卫队来看护,但是如今自然不可能,但如今清朝已经灭亡,自然也不存在什么“铁杆庄稼”了,这些守墓之人往往都是出于自发,他们大部分都是满族人,怀着对祖先的崇敬和追念,世世代代的继续守候在墓旁。这里面主要针对的是清朝关外的皇陵,因为清朝的前身“后金”就是发源于此,后来就算建立王朝,他们依然也在关内关外同时建立陵墓,选择的自然是风水宝地。而皇族的陪葬品自然是极为珍贵,这些守墓人守墓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时时祭祀祖先,保持香火不断,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以免有人盗墓偷走那些陪葬品,甚至毁坏尸体。做这种守墓人其实非常非常的辛苦,首先如今已经没有了官方的补贴,一切开支都靠自己;其次陵墓都在荒郊野外,他们也都居住在这里;再次守墓的重点更多是在晚上,这种艰难可想而知;最后陵墓是不允许生火做饭的,他们大部分吃的都是生冷的供品......正因这种长时间的与世隔绝,导致他们对于生人都有极大的排斥感和警惕心,能躲则躲,更加不要说主动走出来了,某种程度来说,这些皇陵也都变成了他们的家,他们自己把自己锁在了里面。红尘说也许有人会对这些清朝皇陵守墓人不屑一顾,觉得他们迷信,保守,顽冥不灵,自找苦吃,都什么年代了,还做这种倒退回去的生活。但是红尘君却不这么认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先抛开这些满族的守墓人所坚守的信念是否合理和正确,但是对于祖先的怀念,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还为之付出这么多,这些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礼崩乐坏”的如今,许多人连咱们中华民族最起码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都忘记了,又有什么资格来嘲笑这群似乎食古不化的“守墓人”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922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