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独具地方特色的清明习俗,你了解多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流传至今,韵味悠长。又是一年清明,清明节是传统节日,益阳人过清明节有哪些习俗呢?清明起源古代的“墓祭”之礼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关于寒食,相传与春秋时晋文公为祭奠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忠臣介子推有关。晋文公在祭奠介子推时,只见坟上的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他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掐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此后,晋国的百姓对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写出了著名的《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益阳扫墓的习俗变化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以前已有烧钱祭亡的习俗,但因寒食期间禁火,墓祭亦不能火化纸钱,人们将纸钱插挂在墓地或墓树之上,有的压在坟头,表示后辈给先人送来了费用。这种因禁火而改变的祭祀习俗在当时曾受到一些人的质疑。“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哪得到黄泉”,但民间习惯一经形成,就往往成为一种特定的民俗传统,它在后世已不禁火的环境下仍然流传,挂钱成为清明墓祭的特色之一。随着寒食禁火习俗的松懈,清明祭墓的流行,在清明墓祭中,人们不再忌讳烧纸钱,再说清明本来就是钻木取新火的日子,“神前新火一炉香”,自然有它的灵应。烧纸钱与挂纸钱的习俗并存。根据志书推测,到了清代,益阳地区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只剩下了扫墓。后代男性子孙在亡故先人坟上挂纸钱,已经出嫁的女儿不得回娘家挂山。同治13年刻《益阳县志》记载:“其祭祖,清明设酒肴,剪草修茔,谓之扫墓,挂纸钱于墓上,谓之挂山。”同治六年刻《宁乡县志》记载:“大寒修墓,清明扫墓,非规规于祭奠为礼,率子孙审顾徘徊,有依恋不忍去者然。”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是清明扫墓的重要活动。在雨水到来前的春季,人们借清明祭祀的时机,对坟墓进行清整。“但有陇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一般可由墓上有无新土可判断墓主有无子孙的存在。《益阳日报》副刊版编辑谢国芳在《挂山·包肉》中曾写到:扫墓包括给坟墓除草、清扫垃圾、献花、祭祀等,益阳叫挂山。目前,益阳的扫墓多是在清明前的某个晴日进行。湖南还有的地方叫挂坟、挂青、挂清、挂亲。有“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树青”的民谚。一座坟头清明是否有人挂山,成了一个家族是否后继有人的标志。由此可知,“挂青”并非挂青(黑)色,而是挂白色,因此,“青”应往“亲”上理解,以“青”谐“亲”。农村以清明祭墓活动的有无作为家族是否绵延的标识,民间有“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的说法。“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的俗谚,正是对试图不履行祭祖义务的人的告诫。益阳也有礼毕归宗祠,吃“挂山饭”的传统。农村妇女摘蒿叶、地菜子等和面制成粑粑吃,俗称“吃青”,有“清明吃了青,走路一身轻”之说。习俗的传承与创新清明是传统社会节气、节日合一的重要时间,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益阳是农业大市,农家重耕作,谚云“光‘清明’,暗‘谷雨’”,期望“清明”天晴,“谷雨”下雨,有利农种。新中国成立后,挂山扫墓一度中止,上世纪80年代起,又流行到先入坟地扫墓。机关团体和中小学校多组织青少年去烈士碑台前凭吊,敬献花篮,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随着时间的变迁,贯彻环保理念,传承与更新祭祀方式成了文化表达,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传统社会的一些祭祀方式,传统的乡土祭祀是独立的家族墓地,祭祀是私人性的表达,祭品在祭祀之后由家人分享。在城市公共墓地区,清明祭扫的空间较之传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祭祀活动处于开放状态,因此清明祭扫不纯粹是私人活动,而是成为公共活动的组成部分。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人们采用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种植纪念树、居家祭祀等文明、环保的形式,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倡导过绿色、环保的清明节。来源:益阳日报作者:张庆如薛博编辑:莫蓉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94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