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度亡等冥事道场中,信众除了用冥币外,也常会用一些纸扎的其他丧葬用品,例如纸房子、纸童男童女等等。
很多恐怖题材影视剧中,常借用纸人等形象起到惊悚效果,小道士我小时候就很害怕,总感觉脸色发白的纸人好像能活过来似的。
(港片里的纸人)
在民间,纸扎又被称为糊纸、扎纸、扎纸马等,现如今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奇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堪称民俗艺术。
(慈禧去世后所扎纸兵马)
千百年来,在宗教信仰的感召下,我们中华儿女正是借助这种奇特民俗艺术形式寄托了对祖先的深深怀念和感恩。
通常来说,纸扎的种类主要为以下四类:一是神像,如入葬时焚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侍者等;三是建筑,如灵房、门楼、车轿等;四是明器、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以及瑞兽类。
(台湾精美的纸扎)
目前,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冥币在国外变成了倍受吹捧的祖先钱,美轮美奂的纸扎艺术也登上了老外的大雅之堂。
就在几个月之前,被法国杂志评选为“巴黎10大必看展览”的「PALACEPARADIS极乐天堂-台湾祭祀纸扎文化」,使纸扎文化这种独特的民俗文化艺术走进了老外们的视野,并引起轰动,如果用网络语言来描述,就是亮瞎了老外们的“狗眼”。
香港纸扎人欧阳秉志为黄家驹“定制”的“电吉他”
此次展览是在巴黎布朗利河岸美术馆举办的,展出了台湾扎纸手艺工作室「新兴糊纸店」和「天堂纸扎屋」的纸扎手艺作品。
(部分展示纸扎祭品)
展览中,除了展示取材巧妙,工艺精湛的各种纸扎作品外,还涵盖了这些祭品的制作技术、纸张象征的意义、纸扎文化传统的根源等等内容,并展现出纸扎在当代的变化,从而向这些神秘而诗意的作品致敬。
(部分展示纸扎祭品)
说起纸扎文化,最早可追溯至三千年前。随着时代发展,随葬和祭祀的习俗经历了种种变化,从秦始皇时代的青铜随葬品逐渐演变成了寻常百姓家祭礼常见的纸扎,被认为是人与神之间的媒介。
早在年,在德国德累斯顿美术馆还曾经举办过一场别开生面的纸扎展示,主题为“冥间超市——中国火祭习俗与全球性消费狂热”。展示中,很多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纸扎品一一陈列,有衣服鞋履、电子产品、家居电器、火锅、香烟等等,可谓包罗万象。
(冥间超市——中国火祭习俗与全球性消费狂热)
时过境迁,这些长辈们曾经忌于谈论的祭祀习俗如今都以民俗的形式成为中西方学者研究的文化现象,冥币、纸扎明器等等也走出东方,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丧葬文化构成部分。
正如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