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七月半》系列的恐怖电影吗?鬼节招魂,暗夜凶灵现身。提到农历七月半这个时间点,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阴森鬼怪。
其实,七月半在我们中国传统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中元节。流行于全国各地,无论是宗教还是民间,这一天都非常的热闹。
每逢七月,道教盛行的地方都会举办中元节庆活动,张灯结彩,设道场、唱大戏、祭天神。佛教信徒们举行盂兰盆会,摆法坛,诵经文,供奉食品、普度众生。
相传,民间的7月是鬼月,阎王打开地狱之门,让那些长期禁锢在地狱的鬼魂获得短期的自由回家看看。人们烧纸钱、祭祖先,点鞭炮,放河灯。
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不同的节日,给中元节这个时日带来了丰富多样的习俗活动。
传统中元节习俗的“两忌三不忘”
不同地方的中元节都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各有特色。
比如,华北地区,流行中元节舅舅给外甥“送羊”的风俗。送羊源于神话故事。沉香救母后,舅舅二郎神杨戬在每年七月十五日送给沉香一对活羊,因为羊和杨谐音,希望重修亲情。民间将活羊变成了面羊或者面人,表达舅舅对外甥成长的祝愿。俗语说“姥爷舅舅送面人,孩子一生得安宁”。
尽管各地中元节的风俗各异,但是有些传统的习俗是相同的。
我们先看两项普遍的忌讳。
第一个忌讳:夜间出门。
在我们老祖宗的观念中,鬼门打开后,所有的鬼魂都出来游荡。民间有个说法“清明时节人找鬼,中元时节鬼找人”。生前有家的,鬼魂就会自己找回家的路。那些没有家的鬼魂,就只能在外四处飘荡寻找食物。如果在半夜,特别是一个人孤单出行,很容易被孤魂野鬼附上身。
之所以古人会有这样的观念,与当时的认知的水平、科技发展落实有很大的关系。人们对黑暗的畏惧和无知,才导致了夜间有鬼的说法。
再看第二个忌讳:晚上在河边停留。
传统文化认为,白天为阳,黑夜为阴;生者为阳,逝者为阴;火为阳,水为阴。老人家说,七月十五这一天,逝者的魂魄会在晚上从水中出来。如果晚上在河边停留,会被水鬼吸走身上的阳气带去阴间。有的地方会放河灯,安抚水鬼,让他们托着河灯找到投生之路。
其实,避免夜间在河边停留,更多的是出于人身安全考虑。即便是现在,如果晚上不慎落水,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难道中元节的习俗都是一些行为忌讳吗?不是的。自古以来,这一天最重要的习俗活动就是祭祀。它也有三个“不忘”的讲究。
首先看看不忘祭祖。祭祖是七月十五日最重要的活动。除了宗教或者民间组织举行公开的仪式外,大部分家庭用焚烧纸钱的方式来祭奠。将石灰画上一个圆,在圈内烧纸钱,给祖先们阴间使用,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过得安好。
祭祖文化的本质是孝与礼。《辞源》中对孝的解释为善事父母。曾子说“慎终追远”。意思是要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虔诚地追念祖先。礼是仪式、是规则。人们在祭祖的仪式当中铭记家规祖训,得到教化和信念,让自己的行为遵守规范。
其次,不忘祀孤。孤,代表着找不到家的孤魂野鬼。道家设道场做法事,赦免亡魂的罪。佛家诵读经文让众生脱离痛苦。民间,人们在门外烧纸钱送给路过的游魂,就像是给孤苦伶仃的人施舍善意,为自己积福。
祀孤行为体现的是慈与爱。人们在祭祀祖先之后,还要祭奠无家的孤魂。让它们到了阴间也衣食无忧。这是慈悲为怀,对弱者的善意与爱心。
最后,不忘祈丰收。这一天,是立秋过后的第一个月圆之日,也叫小秋。部分的农作物已经开始成熟。按照惯例,人们要用新米祭祀供奉,感恩土地的馈赠,祈祷祖先的保佑。有的地方还会把香枝插在地上,叫作“布田”,象征稻谷丰收。
祈望丰收,代表着对未来家庭的期望,衣食无忧。
了解地方风俗习惯,能够更好地尊重地域文化,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民俗,是传统观念,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带你走进现代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的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时至今日,民间都还保留着很多的风俗习惯。
你可能没想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还被列入了保护对象,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先说,山东莱芜的中元节。
莱芜中元节始于清朝乾隆时期。民间传说,有一年,莱芜遭受瘟疫,百姓饱受疾病之苦,他们认为瘟神降临祸害人间。道教仙人安期生化为老人指点迷津,只要在农历七月十五当天,请来家堂,供奉列祖列宗,燃放鞭炮,就能够祈求平安,赶走瘟神。
由此,莱芜的中元节就有了“请家堂”、“祭祖先”和“送家堂”的习俗。
七月十五日的一大早,每家每户便开始打扫房间,摆好桌子,备好纸钱。上午,挂上家堂轴子,也就是家谱图,上面有家族的成员名单。然后摆上各种菜肴、水果和祭祀用品,供奉祖先;中午全家人聚集在一起用餐;下午送家堂、收家谱图,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祈祷平安。这样过完一天,才算是过完中元节。
现在,莱芜把这一天当成全家团圆的日子。如同过年一样,在外漂泊的莱芜人从四面八方回到家中,和亲人团聚。有的商店、企业还会歇业半天给员工放假,可见当地人对这一天的重视程度。
年,莱芜中元节民俗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演变,莱芜中元节逐渐发展为以家德、家风、家训为主题,不仅缅怀先辈,更是表达敬老爱幼、祈福美好未来的方式。
既然中元节习俗入选“非遗”,盂兰盆节习俗也不例外,这就是香港潮人盂兰盛会。
香港盂兰盛会已经有了百余年的举办历史。在香港生活的潮籍人有一百多万,潮人远离故土家乡,思乡心切。他们信奉盂兰文化。于是,在每年的7月举办庆典,祈求家人和自己平安顺遂。在仪式上,追念祖先、悼念远离家乡到异地谋生而献身的同胞。
盂兰盛会中,最有特色是祭祀仪式、演神功戏和派平安米。
祭祀仪式上,要请神和游神。法师们诵经请出古庙的神像,游街,安放会场的神坛,还为鬼魂举行超度仪式。
什么是演神功戏呢?神功是做功德的意思,以大戏做功德,献给先辈。神功戏一般在七月十五到七月十七演出。
派平安米,据说是香港盂兰盛会中特有的习俗,给普通民众派发平安米,有着为大众祈福的寓意。
年,香港潮人盂兰盛会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香港积极守护、传播盂兰文化,将其“孝于亲、慈于众”的精神内涵传递给全世界。
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活动形式代代相传,更是人文精神的继承、发扬。
现在,社会倡导绿色生态、文明祭祀。很多传统的做法逐步在演变,比如用食品、绿植鲜花作为祭品代替烧纸,网上祭祀兴起。
中元节主题也在扩展,跨越了宗教信仰的范畴。据报道,闽南人过中元节,丰富了节日内涵,融入“富不忘本”、“富而思源”的新内容,不仅告慰祖先,也祭祀为国捐躯的英雄,他们还向村中的困难户、孤寡老人送去慰问品。
老节日,新过法,老传统、新潮流。不变的是人们孝与礼、慈与爱的精神传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