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普通百姓的神圣仪式

上坟——普通百姓的神圣仪式

小时候,对于“坟”,总是很忌讳,看见了,赶紧把目光转开;路过时,一定要躲得老远。上小学时,操场边有一座坟,走到那里,总是很恐惧。和小伙伴玩,小树林里有一座坟,旁边有一颗杏树,感觉杏树和坟是联系在一起的,连吃杏都有异样的感觉。后来读鲁迅的著作《坟》,他说,“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是留恋”。总是很不理解。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加,终于明白,对于坟不再忌讳,不再恐怖,甚至感到一种温馨。上坟,是我们普通百姓的一种神圣仪式。

上坟的说法,似乎很土。说祭祀,就文化多了。不过,祭祀的意思很复杂,“祭祀”是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祭”偏重于可以轮回的事物,“祀”偏重于永生不灭的事物。”实在不如“上坟”简单,就是表示对失去亲人的思念。坟中,埋葬的不仅是生命,更是故事,更是一部人生的教科书,这部教科书,给我们精神永远的启迪,情感永远的寄托,甚至我们可以说,坟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上坟,是对这座精神家园的崇敬。祭品,只是载体;思念,才是永恒;期盼,方是告慰。

农历十月初一,是上坟的日子。中国人总是很讲究名字的,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今天的日子叫“寒衣节”,是为失去的亲人送寒衣的。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范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每一个节日总是伴随着厚重的文化与传说,这是历史发展,精神沉淀的结晶。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或许,不知道这些文化与传说,但是,上坟的传统却是根深蒂固,挡也挡不住的。即使由于疫情影响,不能亲自到坟前,也必然委托亲朋好友完成自己的夙愿,也自然会在这特殊的日子思念起失去的亲人,这是精神的祭祀,上坟的“魂”是不丢的,不管是天涯海角,因为自己的根始终在故乡的那片土地上,亲人的生命尘埃中。魂牵梦绕,千丝万缕,不会断掉。好几天,我和妻子就说给父母上坟的事了,哥哥电话的嘱托,妻子的准备工作,我把课提前调整,姐姐们什么时候到家聚齐,等等。在这种准备中,父母的音容笑貌出现在脑海,他们是我们亲情的纽带,是我们精神共同的支撑。

准备的日子很久,上坟的瞬间很短。但是,就是在瞬间中,我们完成了一个神圣的仪式,履行了一个神圣的使命,尽管这种神圣只是对于我们个人自己的。每一个上坟的人,去时哀伤;回来时,已经充满自豪。因为已经完成了对亲人的一种感恩,因为已经放下了昨日的重荷。每一次上坟归来,都是一次重新的开始,上坟成为一种前行的激发,亲情成为一种生活奔腾的滋养。

年11月5日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84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