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伴随着春天的气息,清明的脚步越来越近。仲春与暮春交汇之际,旅行计划也被许多人提上了日程。在激动之余,这一天也是全国最大规模的祭祖日,外出打工的人纷纷回到家乡,为老祖宗送去祭品。一方面聊表内心的思念,另一方面固守自己的孝心。
历史发展到现在,中国人都有“逝者为大”的观念。既然是同另一个世界的人打交道,老百姓自然也流传着许多说法和禁忌,因为谁也不想沾惹不吉利的因素。其中就有一句:“清明不两坟,一坟不两纸”,有没有道理?
清明不能上哪两坟?
第一点就是不能上平辈人的坟。清明如此庄重的节日,上坟是后人缅怀先祖的方式,平辈是绝对不允许上坟的。我国一直有着“礼仪之邦”的荣誉称号,从辈分来讲,后人向先人扫墓,寄托自己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平辈上坟就破坏了礼仪,对逝者也是一种不敬。
不过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平辈的人可以跟随上坟的人,也就是逝者的晚辈,一起到达坟地,作为旁观者观看,表达内心的思念就可以。磕头跪拜等仪式是一定不可以参加的,更别说其他程序了。
第二点就是不能为晚辈上坟,其实这一点很大程度是从实际角度出发的。有一些长辈的孩子因为某些原因离开了人世,作为父母这是无法接受的。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应该是人生最为痛苦的事情了,如果再去给儿子上坟,很容易悲伤过度,引起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
一坟不两纸
字面意思理解,一个坟不能烧两次纸。现在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以小家为单位,一对夫妻甚至有好几个孩子,你在这个城市,他在那个城市,一年都见不了几次面。但既然要祭祖,就应该将所有的人都聚集到一起,看望自己的祖先。
因为祭祖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逝者在离去之后也无非是希望后代和睦。如果分开去上坟,很容易让逝者以为他们闹得不愉快,对所有人都不保佑,运势好坏自然不容多说。那些平时见面都不说话的,这一天最好还是商量个时间,毕竟谁也不想沾惹不吉利的因素。
品史君说
如果真要品史君来说的话,我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成为“参与者”,将这些不合理的因素做一个规避。其实我在最初还是持中立态度的,因为这些说法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站不住脚,不过能流传到今天那也一定是有道理的,信则有不信则无,完全看我们自己。
可前天品史君在看评论区时,看到这样一条留言:现在都二十一世纪了,还在这讲传统文化,不觉得可笑?乍一看好像还挺有道理,但你有没有想过: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曾遭遇过无数次外族入侵,那为什么还能持续到今天?
是因为特有的语言?那为什么英语成了所有人学习生涯中的必考科目?是因为特有的服装?那为什么汉服成了一种艺术,只有少数人在穿,而且是在特定的场合?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重新屹立在世界东方,也正是得益于传统文化的魅力。
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许多人都开始过起了洋节,品史君并不反对,但希望诸位在过洋节时一定不要忘了传统文化这个“根”的存在。不管社会如何演变,它流淌的中华血液不会改变,它蕴含的中华精神不会替代,它挺直的中华脊梁更不会弯曲,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