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平凉是华夏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酿酒文化起源之地,早在黄帝问道之时便有汤液醪醴技艺载入千古医书——《黄帝内经》,在古老的平凉大地流传着无数与酒有关的传奇故事和历史佳话。
灵台祭天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诗经·灵台》
大约公元前年左右的商纣王时代,西岐诸侯周文王亲率大军灭掉密须国之后,返回西岐,途经现在的灵台县城,见此处四山环拱,山上鸟语虫鸣,白云飘荡,山岚悠然,中间两河交汇(今达溪河、蒲河),涓涓有声,便让大军驻扎下来,准备筑台祭天,昭示天下。
《礼记·祭法》载:“燔柴于泰坛,祭天也。”宋代著名学者陈澔注曰:“燔,燎也。积柴于坛上,加牲玉于柴上,乃燎之,使气运于天,此祭天之礼也。泰坛,即圜丘。”今考灵台(泰坛)最初形,为上小下大的梯形四方高台,正面有台阶而上,高22丈,周步,上无任何建筑,这种形制正是为了点燃束柴,使气达于天。祭祀仪式举行时,酒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祭品,酒的使用关系到了祭祀仪式的隆重程度。在周代,酒在祭祀中是非常重要的祭品,《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祭以清酒……享于祖考”,可见酒在祭祀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但体现了祭祀的礼度,而且烘托了祭祀之时的气氛,而当时文王祭天所用祭酒必是平凉当地所产的美酒。
瑶池相会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瑶池》唐·李商隐
距平凉东七十公里的泾川回山,为西王母降生处,据考证西王母生活在公元前三千年前,是陕甘高原部落的女首领,“西王母”一词既是始祖的称号,也是部落首领的称号,属于世袭首领称号。
《史记·赵世家》记载:“穆王使造文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讲述周天子周穆王曾坐八匹日行三万里的骏马,西游至此,遇到西王母,西王母在瑶池选取本地好酒大摆宴席款待周穆王,临别时二人以歌相赠,穆王留恋不舍,留下千古佳话。
秦皇登临
《大明一统志》说:平凉“外边羌夏,襟带西凉,咽喉灵武,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沙在其北,崆峒阻其南,控制西陲,实为要地。”
唐宋以前,由宝鸡取道天水西行之路尚未开通,平凉是由关中西行的必经之地。那时,西行经过平凉,有两条道路:一是陇关道,大致走向是从长安出发,经过雍州(今陕西凤翔)、陇州(今陇县),越过陇关(今华亭县麻庵南),西去秦州(今天水)。二是回中道,大致走向是从雍州到安定(今泾川),然后分两路,南路从安定沿泾河西行,过鸡头山(今崆峒山),南下秦州,这就是春汉时著名的“鸡头道”。北路从安定沿阳晋川(今洪河)北行,经过朝那县和古萧关(今平凉市北),到达原州(今固原),这是回中道主线。
正因为如此,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平凉的经营和管理十分重视。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年),秦始皇“巡陇西,出鸡头山,过回中焉。”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一次巡游,据传当时共带领人马随行不下万人,历时几个月的时间,在今天的华亭市莲花台祭拜天地,并先后与当时平凉西戎、西狄这两个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会面,犒赏酒肉,赐以封号,震慑安抚这些少数部族,让大秦国威响彻天下。
汉武西巡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年—公元前87年),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建立了汉朝最辉煌的功业之一。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书》记载:元封四年(公元前年)冬十月,汉武帝“行幸雍,祠五畴,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代而还,幸河东”。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汉武帝先后在元封元年、四年、太初四年、天汉二年、太初二年五次“幸回中”,走过回中道。汉武帝处处效法黄帝,数次西巡登崆峒,祭天地,并在平凉设立了中央的牧马机构——“汉苑”(军马场),一直沿用到明代。相传汉武帝喜饮酒,曾亲自授意大臣酿酒,在历次西巡中,武帝均从当地遍寻美酒以供享用。
诗仙李白
酒后登崆峒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新唐书》记载: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在李白给妻子的《寄内》诗中就写到:“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词多在醉时所作。他曾经游历大江南北,登临崆峒山与友人畅饮美酒。后在其写下的《赠张相镐二首》五言组诗中就有描写崆峒山,“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的千古佳句。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龙颜惠殊宠,麟阁凭天居。
晚途未云已,蹭蹬遭谗毁。
想象晋末时,崩腾胡尘起。
衣冠陷锋镝,戎虏盈朝市。
《赠张相镐(其二)》
——唐·李白
范仲淹写就
《岳阳楼记》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庆历元年(公元年)十一月,范仲淹与北宋名将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并在泾州(现泾川县)建立府署,他们采取屯田久守方针,治军严谨,名重一时,人心归向,西夏不敢冒犯,朝廷倚范韩为“长城”。
范仲淹和滕子京系同年中举进士,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滕子京任泾州知州时,西夏攻泾州的时候,范仲淹领兵救援,胜利后滕子京犒赏三军,被人诬告浪费公款而贬职到了巴陵郡,两人离别之际依依不舍、以酒共叙,均喝得酩酊大醉。后来滕子京在巴陵郡任职期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范仲淹、滕子京、平凉还有《岳阳楼记》成了一种历史机缘的关联,因范仲淹的文采横溢,才写就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
周培公
平凉义服王辅臣
康熙十三年(公元年)十二月初四,陕西提督、“西路马鹞子”王辅臣驻平凉城,响应吴三桂起兵反清,势力扩展到几省区。康熙十五年(公元年)二月初十,朝廷起用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兵赴西部围剿。图海奉诏受命,调兵遣将,大军西出潼关,此时随军内阁供奉周培公呈上一份《取平凉策》,图海派周培公快马加鞭紧急进京,向皇帝汇报请示招抚事项。康熙在乾清宫召见周培公,封他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后来周培公三进平凉城,安抚王辅臣,平定叛军,康熙十五年(公元年)6月7日,历时两年的王辅臣平凉战乱平息了。相传在朝廷平叛大军开进平凉城时,城内百姓夹道欢迎献上水果、肉食和美酒劳军。
左宗棠
靖边平凉兴修水利
年—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曾经在平凉驻扎数年。他十分重视当地农田水利建设,年对平凉泾河流域进行大规模治理,从德国引进开渠机械,开创甘肃机械治水先河。
同时改进种植方法,改区田法为区种法,极大地提高了平凉一带农作物生产条件,为本地农业增产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从而保障了平凉本地酿酒业的持续发展,催生出本地酿酒烧坊规模不断扩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