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交所分享丨茶健康科普知识对禅茶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看禅茶的起源与发展

茶叶利用的历史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由此猜想远在上古时期,先民在植物采集和尝试各种治病药草的过程中,发现和利用了茶的药食价值;至秦汉,茶被视为珍物作为贡品、祭品和食材;西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已出现茶树的人工栽培与茶叶贸易;魏晋时期,茶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并出现第一首茶诗;六朝时代,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唐宋时期,佛教文化与茶文化尤其兴盛,自幼学禅事茶的陆羽总结并撰写出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明清时期,因“罢造龙团,惟采芽茶”,散茶的流行促进了六大茶类的形成,茶馆文化遍地开花,使茶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新中国成立至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更是全面开花,使人们的生活真正变成“茶米油盐酱醋柴”。

通过梳理茶叶利用的历史,我们发现茶叶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发展演化出了宫廷贵族茶、士大夫文人茶、宗教茶和百姓茶;按功用大致可分为药用、祭用、食用和饮用。而新时代下科技的发展更是让茶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

禅茶的历史及发展

茶文化和禅文化作为两种不同文化形态背景下所产生的文化,首次结缘的契机无法考证,但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后,禅学思想也随之在中国广泛流传。早期的禅学受到了道家神仙家思想和呼吸吐纳等方术的影响,主张止观双修、凝心入定、追求神通、禅定结合、以定摄禅为禅修方式;魏晋般若学的盛行,禅的重心由修持的形式转向了对宇宙实相的证悟;南北朝佛性论兴起,实相与自性趋于合一,在自性本觉的基础上,禅修内容为“自性自悟”。

当佛与茶相遇,茶最初以“物”的姿态,因其解渴祛烦,提神静心的茶性有助于僧侣的修行,继而在寺院流行。而佛门饮茶之风的盛行也促进了茶事的发展,茶事的发展又逐渐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使茶跳出“物”的桎梏。禅茶文化的形成,释泽道法师在《禅茶的味道》一文中做了简明的总结,他认为中国禅茶文化发端于蒙顶茶祖吴理真“佛茶一家”,启蒙于赵州禅师“吃茶去”,开创于夹山圆悟克勤“茶禅一味”,实践于径山茶宴,而最终完善于武夷山大慧法嗣道谦禅师“正、清、和、雅”的禅茶精神。灵隐寺住持光泉法师也在《禅茶的界定与意义》中提出:“禅茶是僧人在寺院借以传递禅定内涵与境界的茶”。即在佛教的氛围之下,由佛教的僧人泡制,通过喝茶对心灵有提升,才能称之为禅茶,明确了禅茶的精神意蕴。

禅茶作为宗教茶进入中国历史舞台,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朵灿烂莲花,补充和丰富了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后更是发展成为日本茶文化的核心精神。禅茶从最初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54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