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将门之后,在匈奴放了19年的羊,却受后人敬仰!
苏武(公元前一前60年)字子卿,西汉时期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苏武乃将门之子,其父苏建,汉武帝时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封为平陵侯,后做代郡太守。汉朝初期,国力有限,无力抗衡匈奴,便采取和亲政策,把公主远嫁匈奴,并送上财帛,以换取边境安宁。直至汉武帝时期,汉朝不断讨伐匈奴,双方多次派使节互相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以相抵。
后汉匈关系缓和,匈奴全部送还了被扣多年的汉庭使节。汉武帝于是派遣苏武出使匈奴,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回报他的好意。为了这趟远行,苏武广募有志之士,常惠就是抓住这个机会,自告奋勇,响应招募而加入到出使的队伍中的。之后便发生了“苏武牧羊北海边”的故事。常惠也因此滞留在了匈奴。
汉武帝驾崩后,汉昭帝继位。几年后,匈奴与汉议和。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谎称苏武已死。后来常惠偷偷向汉使详细陈述了在匈奴的情况。并教汉使对单于说:“汉家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十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问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以为是天意,随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常惠凭借着智慧,把苏武和自己送到了回归长安的凯旋大道上,同去一百多人,回来的只有九人。苏武被拜为典属国,常惠等三人皆拜为中郎,后来又被拜为光禄大夫。公元前年,匈奴新单于且鞮侯即位,为了汉朝交好,遣返了之前扣押的一些汉朝使臣。而武帝为回应这一善意,也派苏武护送之前汉朝扣押的匈奴使臣回到了匈奴。但在匈奴期间,苏武使团成员张胜因为涉嫌参与匈奴内部的政变阴谋,导致整个使团都被匈奴单于扣押,而苏武见回国无望,曾试图拔刀自刺自杀,但却被抢救了过来,后来被匈奴人流放到了北海边上牧羊但苏武在北海牧羊期间一直拒绝投降匈奴,期间单于曾经派投降匈奴的汉臣李陵前去劝降,但被苏武严词拒绝。
后来武帝驾崩,昭帝即位,和匈奴再次复交,并派使臣去匈奴要求归还此前被匈奴扣押的使节。但匈奴谎称苏武等人已死,不过在汉使离去之前,同样在匈奴被扣押了19年的苏武使团成员常惠设法见到了汉使,向其通报了苏武等人仍然活着的消息。汉使以此为据,最终成功地将苏武和常惠等已被匈奴扣押了19年的汉使接回汉朝。单于想逼迫苏武投降,于是把他关在大窖里,断绝饮食。苏武就吃雪充饥,就着毡毛一起吞下,过了几天还没有死,匈奴认为是神迹,于是把他遣送到北海,让他放牧公羊,告诉他等到公羊下奶你才能回国。苏武没有粮食,就挖老鼠洞,吃储存的草籽。只有节杖无论早晚都牢牢抓在手里,以致上面的毛渐渐脱落。
李陵投降匈奴后,被派来劝降苏武。李陵说,你的兄弟都犯法自杀了,母亲也已经离世,你老婆都改嫁了。还剩下了弟媳和儿女,但是没人知道他们是死是活。人生如朝露,你又何必在此受苦?我们的皇帝年老昏聩,大臣没有罪却被灭族的都有几十家,人人不能自保,你又何必为了他如此自苦?苏武说,我们一家都蒙受了圣上的皇恩,经常希望肝脑涂地报效君主。臣子对皇上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为父亲而死也是应该的,你快不要说了。李陵还想劝他,他说再逼我,我就只有死在你的面前。李陵感动得流下了泪水,沾湿了衣襟。
武帝去世,苏武面向南方痛苦,从早至晚,直到呕吐鲜血。过了几年,匈奴与汉朝和亲,汉朝要求归还苏武,匈奴说他已经死了,苏武手下常惠偷偷找到汉朝使者告诉了实情。使者对单于说,天子打猎,射下了一只大雁,脚上绑着一封书信,说苏武在北海牧羊。单于闻言惊恐,于是把苏武等不肯归降的使者全都归还了汉朝。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昭帝下令叫苏武带一份祭品去拜谒武帝的陵墓和祠庙。任命苏武做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任命为皇帝的侍卫官,赐给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年纪大了,回家,赐钱每人十万,终身免除徭役。常惠后来做到右将军,封为列侯,他自己也有传记。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苏武归汉第二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因参与上官安的阴谋,而被处死。起初,上官桀、上官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把霍光的过失记下交给燕王,使燕王上书给皇帝,告发霍光。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到汉廷后,只做典属国。而大将军属下的长史官并无功劳,却被提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等到燕王等人谋反,被杀,追查处治同谋的人,苏武一向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交,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替他抱不平,他的儿子又参与了谋反,主管刑狱的官员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过了几年,昭帝死了。苏武以从前任二千石官的身份,参与了谋立宣帝的计划,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了很久,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宣帝召来苏武在宦者令的衙门听候宣召。多次进见,又做了右曹典属国。因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苏武把所得的赏赐,全部施送给弟弟苏贤和过去的邻里朋友,自己家中不留一点财物。皇后的父亲平恩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和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
苏武年老了,他的儿子以前被处死,皇帝怜悯他。问左右的人:“苏武在匈奴很久,有儿子吗?”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以前在匈奴发配时,娶的匈奴妇人正好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通国,有消息传来,想通过汉使者送去金银、丝绸,把男孩赎回来。”皇帝答应了。后来通国随汉使者回到了汉朝,皇帝让他做了郎官。又让苏武弟弟的儿子做了右曹。苏武活到八十多岁,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病亡
北海人烟稀少,荒凉寒冷,在茫茫的草原上,凡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蒙古包后面,都立着一根光溜溜的木杆子。据说那是苏武出使匈奴时带的使节(一种凭信物),在蒙古族人的心中,它就是苏武的象征。当年,在风霜雪雨吹打下,使节上的节旌早已被打掉了,只剩下一根光光的木杆,但蒙古族人民对这木杆十分敬重,不准外人随便走近它,更不许任何人随意动摇它。
苏武流放在这里,匈奴单于不给他饭吃,苏武只好自已开了片荒地,把他出国时带来的一点糜子种在地里。多年来苏武一直靠自己收获的糜子米煮粥度日。在被流放的日子里,他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不管是放羊打草,还是种田做活,他一刻都不离出使的节棒。随着岁月的流失,节棒上的飘带和旌球都磨掉了。当地的牧民见了都非常敬佩他。有一年的冬天,北海地区下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罕见暴雪,大雪整整下了三天三夜,有七尺多厚。人们无法外出,只能在雪底下掏洞出入,牛羊连冻带饿死去大半。牧民们因为缺少食物,生活非常艰难。交通断绝,又无计可施,只有死路一条了。就在这生死关键时刻,是苏武救了当地牧民的性命。他把自己几年来种植打下的糜子,全部拿出来碾去外皮,做成炒米分给当地的牧民,并教他们煮粥度日。正是由于苏武的接济,当地的牧民渡过了这次难关,牧民们都非常感激他。草原上的牧民,为了纪念苏武,记住这救命的糜子,都在自家蒙古包的后面,立了一根光溜溜的木杆,象征着苏武当年留在身边的节棒,并把苏武奉为救灾神,常年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