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鬼乱串,江西各地的中元节习俗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出自王凯泰的《中元节有感》。一看到这首诗,就知道小编今天要说的是什么了。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或七月十四),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

这个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中元节虽然作为传统文化节日,但全国各地的习俗五花八门,各有特色。

在山东,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在陕西,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还有许多,不过今天我们就聊聊江西在中元节的一些地方习俗。

南昌

“鬼节”这天,土籍居民出嫁之女不得回娘家,亲戚朋友不得登门拜访。以五色纸剪成衣裤,以金纸银纸做成金锭银锭,于当日晚上在门外焚烧。烧纸钱的习俗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活的人是一个世界的,死的人也是一个世界的,就是所谓的阴阳两界。但是活着的人,往往会把阳间的习俗想当然地放到阴间去,所以便认为死去的人也要花钱,便有了烧纸钱的习俗。

赣州

这一天,家家都要为去世的亲人备些纸钱,有的人还置些纸做的日用品,傍晚时,家家杀一只鸭子,将鸭血溅在纸钱上,然后点燃香烛,将纸钱和冥物一同焚烧,谓之送给阴间的亲人享用。且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吉安

中元节这一天需要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

九江

这一天,需要在家门口或村口焚烧纸钱,谓之“烧包袱”。烧包袱是阳间活人利用鬼节烧钱给阴间人花的,即把纸钱装进类似于信封的包裹内,写上死都名讳,拿到某个地方烧掉,死者收到后可以在阴曹地府享用。

宜春

在宜春地区有这样一个说法:外孙送纸,孙子打草碑。意思是说农历七月半鬼节送纸是由外孙去送的,孙子是负责四月清明节祭祖扫墓盖草碑的。如果这位故去的老人膝下的女儿尚未出嫁或者已出嫁未生男丁,是不可以去送纸的。必须等到生了男丁,也就是故去的老人有外孙之后才能送纸。

萍乡

这一天,萍乡人会准备一桌餐菜(晚餐,正常的熟菜)作为“祭品”,摆好后在餐桌上的“前席”点上香烛,另三席摆上餐具(饭碗、酒杯、筷子、汤勺),在桌前烧纸钱,就算是请已故亲人“吃团圆饭”,持续摆放一段时间(一般15分钟左右),意为先人们在用餐,后放鞭炮,意为先人们“吃”好了离席。这个仪式结束后,撤除桌上的香烛,家人一起就桌吃饭(吃“敬”过祖先的这桌菜),晚餐后“烧包”。

上饶

每到七月半这天,上饶人会做灰煎粿。灰煎粿是用大米粉和稻草灰的汁水做成的糕点,吃起来润滑、爽口,在香甜之余会有淡淡的草灰味,非常好吃。还有各种油炸小食,其中油子粿是绝对少不了的,用一种特质的油子粿勺装上米浆、豇豆、豆芽陷放入油锅中高温炸成,制作简单,香、咸、辣、酸俱全。

介绍了江西几个城市的一些中元节习俗,你是否还记得记忆中的中元节是怎么过的呢?人们都知道,世上本无鬼,人们心中的鬼其实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思念。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习俗也在不断的转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变得更加环保文明,但是我们对先人的纪念以及对平安的祈祷是不会变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805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