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
高脚红碗十道盘
初五收珍盼来年
.01.26
五
浙江自古人杰地灵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有形的年味是佳肴
无形的年味是风俗
无论身在何方,年的味道
总令人向往
“浙里”年味报春归
正月初五
温州、丽水的年味上桌啦
1
—红碗十盘—
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因而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在温州,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十样冷菜,叫“十全”。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门)、豆腐(谓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的红萝卜盖在顶端,以讨彩。大菜中第一个一定是年糕,表示“年年高”,中间不能少了“芋”和“鱼”。谓连年有鱼,生活富裕,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
而丽水的缙云敲肉羹、龙泉生粉粿、青田糖糕、云和八宝菜、景宁豆腐娘、庆元走油肉、遂昌发糕等等也是不可错过的春节美食。
2
——收珍——
正月初五日,温州等地的每户人家会把除夕摆在中堂上的祖先画像及各种珍品和字画等物,收拢藏放起来,这叫“收珍”。收珍时,家中人要祭拜,晚辈外亲也有来祭拜。意为春节告一段落,一切禁忌及特定仪式活动解除,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3
——更多年味——
温州人的年从农历十二月初就开始了。各家准备过年,忙于储存制作过年食物,除夕当日,在中堂摆设香案,供以猪肉、猪头、米鸡、年糕、金银元宝等祭品,及南北货、海货。在温州市区,还将一条鲜鲤鱼放在水盆里。每样祭品,都贴上红纸,点烛炷香,致祭天地百神。按旧俗,祭的时间要选在涨潮时,会使家庭福气上升,财源滚滚。天井里设火盆燂红,祭毕,放鞭炮,俗叫“还冬”,是古代腊祭百神的遗俗。
除夕在温州叫“过年”,又称“三十日”或“廿九黄昏”。除夕夜,把家藏的祖先画像挂起来,在像前陈列几碗果品、糕点,以及祖先遗留的手迹和喜爱的古玩,这叫“摆珍”或“拜真”。凡亲戚子弟来家,必须膽仰。
在丽水,每逢春节,景宁等地的花鼓戏即鸣锣开演,花鼓戏班走家串户,吹起唢呐,敲起锣鼓,热闹非凡。尤其是锦安花鼓,更有感染力。
锦安花鼓戏起源于明洪武初年(公元年前后),距今已有余年历史,得益于锦安人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经久不衰。锦安花鼓演唱的曲调丰富,它源于当地的民间小调,又吸收了全国各地精彩的俚语,具有民族音乐的典型特征,堪称民间戏曲的“活化石”,深受群众欢迎,并已列入丽水市级“非遗”项目加以保护。
文字来源/瓯海发布、丽水在线、丽水发布
图片来源/丽水在线、瓯海发布、温州报业旅游全媒体
编辑/马驰骋
请为我点亮小星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