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时分,洛阳凤凰山的墓园里,都能看见一群女人穿着整齐的制服,神情肃穆。
她们把贡品放在碑前,随着音乐,有节奏地向死者鞠躬。
动作非常标准,每次都要把腰弯成直角。
远远看去,还以为是成群的孝子贤孙。
然而,这些人可不是墓主的子孙,而是子孙花钱请来“代替扫墓”的。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代做”的现象。
不光出现了代驾和代购,连扫墓这种事情都有人代做。
而且请他们做的人还不少。
很多人疑惑,从事代扫墓的员工平时都做些什么呢?她们的收入如何?
意外从事丧葬行业丁晓丽是出生在河南洛阳的一个小姑娘,长得很招人喜欢。
作为一个90后,她的脑子里有很多新奇的想法。
对新思想、新观念的接受程度也比较高。
年,20岁的丁晓丽还在餐饮服务行业打拼,累死累活赚不了几个钱。
一个朋友说:“晓丽,要不要跳槽啊?我找了一份好工作。”
丁晓丽问:“哪啊?干什么的?”
朋友神秘兮兮地说:“改天一块去看看,到那你就知道了。”
墓园
第二天,丁晓丽和朋友一起上了车,汽车一歪一扭进了郊区。
她看见周围越来越荒凉,还以为自己要被拐了。
这时朋友却笑着说:“别急,就在前边的山上。”
下车后,两人弯弯绕绕到了一个园子,丁晓丽定睛一看,眼前居然是一座装潢精致的墓园!
朋友拉着她的手说:“欢迎来到洛阳凤凰山生态纪念园,我就在这里帮忙打理墓地。”
丁晓丽听完扭头就走,朋友赶忙拉住了她:“试试嘛,又不会少块肉。”
耐不住软磨硬泡,丁晓丽答应了。
丁晓丽
刚上岗的时候,她对这里很恐惧。
因为墓园非常清静,除了节假日,基本不会有人来。
走在树林里,只能听见风声和鸟的啼叫声,一个人的话难免有些阴森。
那时,丁晓丽连上山的勇气都没有,工作的时候也只敢抱着朋友的胳膊。
战战兢兢地度过几天后,她的身体逐渐吃不消了。
先是整夜失眠,后来好不容易睡着了,也总是做噩梦。
梦里,墓地里的手都伸出来,抓着她的脚。
朋友见她脸色很差,就问她怎么回事。
丁晓丽答:“墓地太吓人了,你不害怕吗?”
朋友笑着开导她:“一点也不可怕,你想啊,这里埋得都是某人的亲属,他们生前也是在社会上正常生活的人,大部分都特别善良。我问你,遇见人你会害怕吗?”
丁晓丽心想:也是,毕竟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如果在自己死后,有人路过墓地时却感到害怕,那自己大概也会感到冒犯吧。
这么一想,她的心里一下子舒坦很多,渐渐地,工作上的事也得心应手了。
一转眼,丁晓丽在这里待了5年。
扫墓
开辟“代扫墓”的新路子年初,为响应国家抗疫的号召,园长下令封锁生态园,墓地也开始禁止外人进入。
但是这可苦了打算扫墓的人。
因为清明扫墓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如今墓园封了,那还怎么扫呢?
一些人给院长打“想个办法啊,我们钱都可以不赚,但祖先不能怠慢!”
院方也非常在乎传统习俗,在得知客人有需求后,连忙进行回应。
但是不管怎么做,归根结底,人是进不来的,院长最后想了个主意:搞一个“代扫墓”的服务。
所谓“代扫墓”,就是由墓园的工作人员帮忙扫墓,然后拍成视频,发给客人观看。
代扫墓员工
这样一来,既避免了因人群聚集产生的疫情扩散风险,同时也能满足客人们的思亲之情。
说干就干,院方把经验丰富的丁晓丽定为负责人,由她组建一支8人队伍,专门从事代扫服务。
这个服务非常周到,客人可以对祭奠的具体流程、使用道具进行定制。
比如,祭祀用的水果,有多种选择,从基础的香蕉苹果,到昂贵的红毛丹、车厘子,应有尽有。
烧给死者的冥币也有不同的种类和面值,另有种类不一的纸房、纸车等。
可谓是一站式解决祖先的需求。
扫墓路上
有时客户还有其他想法,丁晓丽就会到市里去采购物资,尽可能满足他们。
虽说是扫墓,但这项工作也不是单纯走过场就行了,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比如在工作前,需要保证每位祭奠人员都着装整齐,妆容合适。
准备的祭品也要求成色较新,在果盘里摆放美观。
如果有敷衍了事的情况,丁晓丽会觉得这是对先祖的不敬,必须把事情做好才能过关。
一切准备就绪后,丁晓丽就会带队进入墓园。
一路上,大家队列整齐,神情肃穆。
到达墓碑后,所有人分工明确。
有负责鞠躬的,有负责端祭品的,还有负责录像的。
整个过程大概持续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要求所有人员站姿端正,不随意走动。
先由端祭盘的人把祭品放上,上前后,丁晓丽上前献上三杯香茶。
然后她慢慢地跪在墓前,把墓碑擦拭干净。
之后,她开始向死者传达祝词,告诉他子女们如今的状况,称他们因为特殊原因无法前来,但为了表示孝心,托付其他人过来了。
最后,再向死者表达真切的问候,希望他们在天有灵,能对人世间感到欣慰。
整个过程中,丁晓丽严格控制自己的情感,并不把自己当成代理人,而把自己想象成逝者的亲生子女。
如果他的亲生孩子来这儿,会抱着什么样的感情呢?会怎么做呢?
她就照着这样的想法去要求自己。
扫墓
另外,为了表达尊重,丁晓丽还自创了一套礼仪。
这套礼仪中,每当她做完一个步骤,都要深深地鞠上一躬。
这一躬可不简单,是丁晓丽练习了很长时间才适应的。
需要在膝盖不打弯的前提下,让上半身跟下半身保持垂直90度。
而这种鞠躬,她在每次参拜中,需要做20次。
她经常是进行完以后,腿部酸痛。
遇上需要长时间下跪的场合,膝盖还会被磨得红肿脱皮。
那么,这么贴心的服务,费用怎么算呢?
日常训练
院方声明,基础的代扫服务是免费的,但是如果顾客有额外需求,需要加价才能满足。
指定祭品或者流程的话,要分情况。
如果比较简单,一般为一百多元。
但比较复杂的话,就会稍多一点。
平均下来,服务费在88元以上,但一般不超过元。
自从开办这项服务以来,每年的清明节时分是丁晓丽最忙的时候。
有时,她一天要负责超过二十起委托。
空闲时,她经常领着队员进行礼仪训练。
忙碌时,她们直接不下山了,吃住都在墓园里。
清扫墓碑
早上五点,丁晓丽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起床准备祭祀用具。
一直到晚上七八点的时候,工作才算完成。
为了防止出现疏漏,她还要在大家都休息后,打着手电筒把白天去过的墓碑打扫一遍。
忙碌过后,丁晓丽躺在床上,常常感觉天旋地转,胳膊腿传来阵阵疼痛。
如果不用冰块敷一下,第二天四肢会肿一大圈,关节都没法活动。
当然,肉体上的疼痛只要休息一下就会好了。
但最难办的是,丁晓丽的精神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这一切都是因为,客户们会提出种种难办的请求。
“代扫墓”工作并非一帆风顺有次,丁晓丽接到一个奇怪的委托,一个中年男人委托她用最高规格拜访一下自己的母亲。
还特别声明:钱不是问题,必须要在任何方面做到极致。
丁晓丽欣然答应。
就在当天,她沐浴更衣,准备到坟前探望时,短促的车喇叭声从园外传来。
原来,那个男人亲自过来了。
按照规定,这是非常时期,外来人员不得进入,丁晓丽对他劝返。
男人点了点头,隔着铁栅栏递给丁晓丽一个包装袋。
打开一看,里头是一个保温饭盒,盒里是用红烧肉做配餐的米饭。
梳妆整理
男人交代,祭奠过程中,要把这里头每一块肉都用筷子夹起来,举着在坟前过一遍。
丁晓丽只好照做。
红烧肉烧的很烂,往往夹起的一块会碎成好几块。
丁晓丽跪在地上专心的夹,一顿操作下来,她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疲惫的丁晓丽觉得自己被耍了,心里有些郁闷。
谁知,当她回头看那男人的时候,发现他正呆站在铁栅栏外边哭。
丁晓丽忙上前去,问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
男人说:“没有,哪里都挺好的,谢谢您。”
然后他便向丁晓丽讲述了一段故事。
原来,男人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年也吃不起几次肉。
母亲每次做了肉饭,自己舍不得吃,都把它们留下来,喂给儿子。
那时他还很小,不会自己用筷子。
母亲便把他抱在腿上,把肉和米饭用筷子夹起来,一点一点的喂到他嘴里。
长大以后,男人通过努力工作赚了很多钱。
他知道母亲喜欢吃红烧肉,发誓要让她在今后的每天都吃饱喝足。
但就在这时,母亲却得了食道癌,不久便去世了。
男人悲痛欲绝,为了弥补遗憾,他每年都会在母亲忌日这天,端上一碗红烧肉,来祭奠母亲。
疲惫的丁晓丽
为了表达诚意,他像小时候母亲对待自己那样,一块一块的把肉夹起来,在墓碑前晃动。
这件在外人看来很傻的事,这个男人已经做了十几年。
之间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
丁晓丽听到这个故事,心头一暖,眼泪也不自觉地流了出来。
看着男人落寞的走向汽车,然后在夜色中缓缓离开,她的心里五味杂陈。
丁晓丽终于明白,这份工作并不是单纯的“帮忙扫墓”,而是有一份情怀在里边的。
也许在不经意间,她就能帮助善良的人完成他们的念想。
然而,虽然丁晓丽本人很陶醉,可仍有很多人并不看好丁晓丽这份工作。
哭泣的丁晓丽
首先是思想比较保守的人,他们总觉得,跟死人接触的工作不吉利,时间长了身上会沾染尸气。
当听说丁晓丽在帮人扫墓后,都劝她:“别做了姑娘,这样对以后的家庭和小孩都不好!”
她在面对这些劝导时,也只能无奈的笑笑。
然后就是丁晓丽的父母和亲戚。
在最初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对家人们隐瞒了自己工作的具体内容。
原因是害怕大家担心。
因为在父母眼里,像她这么大的漂亮姑娘,应该是不愁找工作的,至少应该到高档酒店里做一名礼仪。
这样一方面比较体面,另一方面也比较好找对象。
毕竟在大氛围里,相夫教子才是最稳定的通道。
扫墓
然后就是丁晓丽的前男友了。
两个人高中就认识,之后交往了3年,眼看着就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了。
但男方父母认为,丁晓丽的工作太过诡异,而且有不务正业的嫌疑。
最终,两人迫于压力,遗憾分手。
不过,虽然有种种困扰,但丁晓丽并不打算放弃这份工作。
因为她从中找到了意义,每次看到客户们如释重负的笑脸时,她都感受到莫大的安慰。
不管平时再辛苦,再受人白眼,都值了!
如今,丁晓丽已经在墓园工作7年了。
很多人觉得,她之所以能坚持这么长时间,是因为薪水很高。
其实不然,丁晓丽的工资并不算高,一年平均下来,每月只有0多元。
她之所以还在做,全靠两个字——“寄托”。
中国人之所以注重先辈,便是为了纪念他们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
而他们对后代们的寄托,也隐藏在生前的一言一行里。
只要还有人前去祭奠,那么这个人就没有真正死去。
而如果被遗忘,那才是真正的死亡。
也就是说,死者最凄惨的事,并不是在地里长眠。
而是在肉体归土后,连存在的痕迹也被人忘记了。
当被问到工作的意义时,丁晓丽说:“我的目的就是守护死者的尊严,让他们不被遗忘,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存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