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低微,幼年曾流浪各地,以乞讨为生,因此建立大明王朝之后禁止一切奢华,甚至特意确立了一套饮食等级制度。在其引领下,明初饮食普遍以俭朴为时尚,可惜好景不长,自成化以后,饮食风尚日趋奢华,而且这一股风尚就是来自宫廷。
一、宫廷饮食古代皇帝及其皇室成员的饮食是一个重大问题,尤其在宫斗严重的明朝,仅明宫庭御膳就划分为内外两套体系,外廷为光禄寺、太常寺,负责祭祀、宴劳等涉及朝廷官员的饮食活动,而内廷则为尚膳局、尚食局,负责皇帝极其家族成员的饮食活动。这些机构的厨役曾一度达到近万人的规模,可见明朝对宫廷饮食的重视。
由于长途运输耗费较高、宫廷饮食需求过大等一系列原因,皇族成员是不可能整天享用山珍海味的,因此他们的饮食大多仅凭个人爱好,或为名贵物品,或为普通食物。又因为皇室家族一般生活在宫中,对外界饮食了解甚少,对此,宫廷内负责御膳的官员便有了可供操纵的空间,即向皇室成员提供大量较为寻常的食物,如马牛羊猪肉等等,减少皇室成员对贡品时鲜的依赖。虽然如此,但皇帝所享用的食物,哪怕是素食,也是民间庶民难以想象的。如崇祯皇帝因为每月要守斋十日,但嫌弃素食无味,于是尚膳监便将活鹅褪毛,取蔬菜代以其内脏,将其煮熟,用酒洗干净,再用麻油进行烹饪,这一过程繁杂无比,寻常人家根本无法承担这一费用,更何况这仅仅只是一道菜的制作。
明朝宫廷饮食品种令人眼花缭乱,如宝装茶食、响糖、缠碗、大银锭、小银锭、大馒头、小馒头、肉汤、粉汤、像生小花果子油酥、花头鸳鸯饭、马牛猪羊肉饭、棒子骨、羊背皮、黑白饼、甘露饼、大油饼、小点心、风鸡、风鸭、冰鸭、驴头肉、烧煠、按酒、果茶、鱼煠、煠鱼、干豆豉、云子麻叶笑面果糕、软按酒、竹叶青、太禧白、金茎露、贡阳羡茶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明初进贡的果品装盘不过是“散撮”,即堆放着果子不过8斤;成化之后改为“粘砌”,即用糖将果品粘在一起,以至于装满一盘需要1斤果子,这还只是使用一尺盘,不加以任何修饰的果品装盘,要是按照明朝后期果品均用二尺盘粘砌,每盘高二尺,用荔枝、圆眼斤以上,枣、柿斤以上,每年共需余斤果品。仅从明宫庭日常所需果品来看,我们就能知道明朝皇室每年所消耗的食材之巨。
成化年间,宫廷中供皇族所食用的豆腐,已不再是黄豆制成,而是百鸟脑酿成,一盘豆腐的制作,竟然需要近千只鸟脑。御膳之奢华,简直难以想象,也不知道明朝皇室该如何面对太祖在天之灵。
宪宗朱见深
二、民间饮食随着宫廷尚奢风气的盛行,士族及民间饮食风俗也逐渐由俭入奢,菜肴果品不再局限于本地,而是极力收罗远地珍异,各地厨师为了追求华美多彩,不断创新样式,尽显骄奢。其中,酒是最大的消耗品。根据明人顾漆的估计,到嘉靖年间,一年之中,仅淮安一府用来造酒曲的原料,大概就需要用麦子万石。如果将这些酒曲全部用来酿酒,又需要耗费0万石米。这一说法虽然过于夸大,但的确可以看出大量的粮食消耗在造酒之中,为社会粮食供给造成一定的后患。
如果说关于宫廷饮食的记载尚未证实,有待商榷,那么明代士人的饮食记载就多不胜数,确切无疑。由于受宫廷奢华饮食风气的影响,士大夫们多追求放浪形骸、穷奢极欲的宴会,如嘉靖年间首辅夏言,所用膳馐,如同王公。按照惯例,朝廷每天会为官员提供酒食,但夏言执政时从来不吃官府提供的酒食,而是从家里自带酒肴,相当丰盛,所用餐具也全都用金制成。万历时首辅张居正奉旨归葬,路上每餐饮食多达百种,张居正却还觉得没有下筷子的地方。当然这只是个别官员极端消费的例子,但明朝后期官员每日用于饮食的费用普遍为两三两,对当时人来说,一两便可以置办一桌较为奢华的酒席。可见士大夫饮食之奢华非同小可。
张居正
和其他朝代的士人一样,明朝士人同样热衷于举办宴会,时常玩一些文人游戏,如妓鞋饮酒。《金瓶梅》第六回中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记载,西门庆脱下潘金莲的一只绣花鞋儿,拿在手中,将酒杯放置在鞋内,随后进行饮用,这种行为放在当下,绝对被视为变态,但在明朝这却是一种风雅。
明代士人对宴会的热爱,还促使饮食口腹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这一时期大量关于饮食烹调的食谱、菜谱、酒谱由文人士子编撰出版,如高濂的《遵生八笺》、张岱的《老饕集》。但也只有当上官的士子才能如此肆情享受,那些渴望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贫寒士子,生活与普通人并没有多大区别,因此闹出了不少穷酸秀才的笑话,如争抢孔庙祭祀之后的祭品。
明朝酸秀才
当今的中国饮食,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南北分异的局面,殊不知这一局面早在明朝便形成了。水稻、麦子在明朝就成了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北方由于盛产小麦而形成面食风俗;而南方也因优越的环境而成为稻米种植基地,形成了独特的饭食和粥文化。北方冬季寒风呼啸,因此人们热衷于吃羊肉避寒,即使是皇宫也不例外;而南方多水产,南方人更喜欢食用淡水鱼等水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