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祭品,外国人当成宝贝放在博物馆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点击下方名片,看更多精彩美图美文,养心怡情在你的印象里,是什么样的?是迷信的?用各种夸张色彩做的纸扎小人?是鬼片里会看到的阴森纸扎店?还是即使没见过,但一提起就感到忌讳的存在?提起纸扎,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敬而远之,因为它是烧给逝去人的“物品”。不论再怎样精致好看,都难登大雅之堂。或许因为忌讳,除了逢年过节祭祖祭神我们会烧纸钱、纸扎,平时生活里我们几乎与它们无交集中国民间流传上千年的传统工艺正逐渐没落。

但今年,中国纸扎在法国火了。

前段时间,法国埃菲尔铁塔附近一家美术馆,整个展馆展览的都是我们忌讳的纸扎。要知道,这家美术馆可来头不小!MuséeduQuaiBranly不仅是法国四大国家博物馆之一,更是欧洲最大的非欧洲艺术博物馆。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场别开生面的展览,还被巴黎艺文指南评选为“当季巴黎十大必看展览之一”硕大的展馆入口及醒目位置都布满了中国的纸扎品。当有人再三质疑:“你们真的要做这样的展览吗?”主办方硬核回应:“这是文化累积出的绝美工艺”。看着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无数老外都觉得不可思议:“就算人已经去世,还会为他准备这么漂亮的东西,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想法真是太浪漫了。”质朴的小茶馆,无论是柜台的小茶壶,还是餐柜上的笼屉,如果不细看,谁会相信这是纸扎。不论是中式火锅、小笼包,或者西式糕点,

一个个物件都栩栩如生。

就连风靡全球的各种新科技,也能做得惟妙惟肖。让人挪不开眼的豪车、飞机,制作者的灵巧不言而喻。我们避讳不碰的东西,却在西方世界成了宝藏。纸扎从来不是禁忌,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早在年前,纸扎就已是生活常态,它将亲人的不舍与思念,带给另一个世界的往生者。我们一步步向前走,这样独特的工艺却逐渐被遗忘在时光里,只因它的禁忌色彩,传统纸扎被迫萎靡没落。然而今天它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离不开百年纸扎老店——新兴糊纸店在时代洪流中传承四代的坚持到第三代传人张徐沛的手中,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人物、草丛鸟兽,无不精心考究,尺寸细节令人啧啧称奇。张徐沛时常怀念那个纸扎生意好的不得了的年代鼎盛时期,店里有十多个师傅,丧事、一般庙宇庆典、祭祀,甚至传统的喜事,都能看到纸扎的身影。就算是机器制造横行的当代,他依旧拿着简易的工具伏案而作,并非机器做得不好,而是,“手工做出来的东西,有机器无法取代的感觉,如果手作感消失了,那人情味也就没了。”然而,一心坚守换来的却是,“两三个月有一单生意就要偷笑了”,

因此,为了让店铺继续经营。

张徐沛甚至去做保安,张徐沛十几岁跟着长辈,从帮忙糊纸开始,到学扎纸、绑竹架,受伤了多少回早已记不清,只记得活了93年的祖父,直到90岁都坚持做纸扎。而自己,为了用手感知所有尺寸规格,光劈竹条,就学了两三年。我们眼中轻飘飘的各种“灵厝”,从劈竹到做完,一家人至少要花三个月时间。可在这个功利的社会里,没有人再去比慢,更少有人埋头对纯粹的追求。张徐沛和家人商量:要不要把店铺关掉出租,这样至少还能维持生计。听到父亲的提议,一双儿女瞪大了眼睛:曾经排斥的家业,真的就这样结束了?儿子张徐展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小时候的自己虽万般不愿,爸爸也总拉着他们去做纸扎;高中时为了不继承“家业”,还特意去念新媒体科技。可偏偏是这门自己都看不上的技艺,让他从小就比同龄人心灵手巧,甚至帮助他在大学中创作的动画连得大奖。亚洲艺术双年展展览现场一次次的认同让他看到,传统不是禁忌,更不会消失,它只是需要被看见。“在纸扎这件事上,人们对遗憾可以付出那么多,但在生活中却只会回避遗憾,然后制造更多遗憾。人们希望有另一个世界,因为思念,也想在自己逝去后,能在那里跟他们团聚;一团火,两行泪,几声问候。”让人渐渐明白,烧纸不是下面冷,而是人间更需要温暖。他不甘心如此有温度的传统,就这样随时光消失。于是和姐姐张宛莹一起,鼓动父母合创“新兴糊纸文化”,开教育工作坊、创作新造型,用最时髦的方式让大众看到:“糊纸文化不该只被视为民俗,跳脱祭品的含义,它是工艺,是我们数千年文化的传承”。日复一日的坚持,绞尽脑汁的创新,终于在年得到回报。他们接到了巴黎设计周的邀请,一门面临消失的手艺,突然引起世界的注意,谁敢相信!?可事实却是,展览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纸扎这门手艺在国际舞台上大受欢迎。他们费尽心思的作品,不仅三年后再次登入法国国家级博物馆,更被抢着收藏。

无人不惊叹于它们的精美,

虽是昙花一现的复制品,

但它们却承载着

对逝者的敬畏与怀念;

随着火焰消逝的,

更有一份生者与逝去的先祖

彼此依托的牵挂,

和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生死之间并非完全分明,死亡从来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它的一部分。若能坦然面对死亡,又为何不能只是一份对亡者思念的技艺。而最好的思念,是传承,不止于行,不止于心。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同时也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95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