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华夏远古时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往往对于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作出膜拜,或者对于天象异常,也经常的做出祭天祀地活动,以此来缓解旱灾或洪灾等现象。当社会发展到商朝的时候,祭祀已经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甚至比军事更为重要。而当时的祭祀活动大多都是非常血腥的,除了要用大量的牛、羊、猪作祭品外,人殉和人祭现象也十分的普遍。人殉,就是像陪臣、妻妾、侍卫和亲信等为伺候已死的社会或家族中一些特权人物而被杀的人,都被称为人殉,也有一些人殉是用来作仆役的奴隶。在商朝的君主、贵族等奴隶主的墓葬中,我们通常可以找到陪葬者。人祭,指的就是人像牲畜一样作为祭品被献给天地、先祖、山川、神灵的这种祭祀方式,这些被祭祀的人则称为人牲。早在史前时代,人祭就已经产生了,而发展至商朝,人们对人祭早已习以为常了。人祭常常出现在商朝君主和贵族奴隶主祭奠先祖、祈求神灵、修建宫室以及祈天问雨的祭祀活动中。在甲骨卜辞中,我们也能发现有很多的记录是写杀掉人来祭祀的,其中所记杀人最多的一次达到了三百人。根据卜辞计算,有超过一万四千多人成为商王祭祀的人牲,其中,所用人牲最多的是商王武丁一代,达到了九千余人。在商朝初年,中原地区连续数年出现严重的旱情,水源枯竭,田地颗粒无收,百姓深受其害,商汤为了缓解旱情,决定亲自祈雨。商汤集君王、祭祀、牺牲品三种角色于一身,在城外一个名叫桑林的地方作祭祀地点,在祭祀的过程中,商汤说不仅要用牛羊作祭品,还要用人祭奠上天。商汤本就是为民祈雨的,所以他不忍用自己的子民作祭品,因此他剪掉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沐浴净身后,并让人将用来祭祀的柴火围住自己,并告诉随从说,假如到午时三刻,仍未降雨,就把柴火燃烧起来,商汤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来为民祈雨。快到午时三刻的时候,天空中大风骤起,电闪雷鸣后,一场大雨及时从天而降,将河道、渠道都填满了。雨过天晴后,人们都向商汤施以最隆重的礼节,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汤祷桑林”。在那个充满了人牲的年代,商汤那种爱惜人民、甚至为民舍身的精神,足以感天动地。从此,商汤的圣人之德更为天下人所知。史家之韵——借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