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两个词,许多人会认为是写错了字。因为对于蜡,我们常见常用的是蜡烛;对于腊,常见常用的是腊月、腊八。对于蜡八和腊五实在陌生,这就是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代表的不同文化的隔阂。
从字形上看,蜡和腊是一对形近字;从读音上看,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蜡读作la时,指的是动植物、矿物产生的油,例如蜂蜡;读作zha时,特指古代周朝年终大祭万物的祭祀仪式,也叫作蜡祭。腊读作xi时,表示陈旧的肉、肉干;读作la时,也指年终祭祀。《说文解字》中就有“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的记载。
那么,蜡祭和腊祭是同一种祭祀吗?是腊月还是蜡月?
有人认为“蜡”和“腊”是通假字,不管是蜡祭还是腊祭,就是同一种祭祀。可是翻开《礼记》就会发现,这两个字在文中同时出现,且代表了不同的意义。
在《礼记·礼器》中,腊读作xi,指的是干兽肉,原文是“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用为这个意义的腊还散见于《礼记》的《丧大记》《哀公问》《昏义》等篇章。
在《礼记·月令》中,腊读作la时,指的是一种祭祀名称,即腊祭。腊祭的祭品为肉食,而这肉食必须是来自狩猎捕获的野兽,这明显有别于其它祭祀荤素搭配的特点。腊祭的对象是祖先、五祀。五祀是门、户、中霤(宫室中央)、灶、行对应的神祇,是室内外的五种神。因此笔者将主要祭祀五种神明的腊祭称为腊五。腊祭的时间在孟冬十月,这是冬季的第一个月,也并不算是年终祭祀。如果把举行腊祭的月份称作腊月,那么这里的腊月指的是十月,而不是十二月。
在《礼记·郊特牲》中有“天子大蜡八”的记载,蜡读作zha,指的是一种规模大范围广的祭祀,祭祀的时间在每年的十二月。在《礼记·礼运》中也提到,孔子在鲁国做官时,就担任过鲁国蜡祭的助祭之宾——蜡宾。
为什么称蜡祭为“蜡八”呢?依据《郊特牲》的记载,蜡祭主要祭祀的是先啬(农神)、司啬(后稷)、农(农官田畯)、邮表畷(田畯在田间设立的庐舍)、猫虎(可除祸害农田的鼠、兽)、坊(堤坝)、水庸(沟渠)、昆虫(蝗虫等害虫)这八神。因为是年终祭祀,因此也有查漏补缺的作用在内,假如有年内应祭而未祭的神明,就在蜡祭这天一同祭祀,这也是“祭百神”的一个远因。
这样看来,腊祭和蜡祭并不是同一个祭祀。只有举国欢庆的蜡祭才相当于我们今天隆重热闹的春节。在蜡祭上,头戴黄冠,身穿黄衣的农夫可以开怀畅饮,好好放松放松,缓解一年的疲劳,共同庆祝今年的大丰收。
不过蜡祭虽然已经制度化,但并不是每年都举行蜡祭,只有在丰年才举行。荒年不举行蜡祭,确实可以避免劳民伤财,但是只有丰年才蜡祭,不也是劝农耕桑的一种方式吗?这也反映出蜡祭的意义更倾向于人,而不是神。举行蜡祭来庆祝农业丰收,犒劳辛勤劳作的农人,同时向神明表达谢意,这才是它的主要目的。而荒年不举行蜡祭,在靠天吃饭的周朝,就颇有问责于神明的意思。
最初的时候,腊祭是每年都要举行的固定仪式,而蜡祭虽然隆重,却不是固定的年终庆典,二者并不相同。到了汉代,许慎称腊祭在冬至举行,其实已经将腊祭等同于蜡祭。同是汉代学者的应劭在《风俗通义》也说周代的大蜡,在汉朝演变为腊。这就表明到了汉朝,腊祭和蜡祭已经合二为一,因此蜡月也就变成了腊月,五祀和八神同时祭祀,所以称作“腊祀百神”。
祭祀仪式的合并,代表了由繁到简的礼制发展趋势。这种趋势只是文化发展周期中分久必合的阶段,这表明人类的社会生活有了新的重心。重心的转移,必然影响外在形式的表达,由繁到简,虽然便民,但也一定程度上取消了氛围浓厚、意义隆重的载体,从而削弱了内在的精神。这和今天人们感叹年味淡了是一个道理。不是人心不古,而是时代变了,这只不过是顺应时代的一种取舍。
也许,作为蜡宾的孔子来到汉朝,见到合并后的腊祭,大概也会发出祭祀的味道淡了的感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