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二月二,台江反排苗寨又将迎来祭桥节。台江的友人说,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今年反排的祭桥节没有组织集体活动,都是各家去祭自家的桥,所以不会像往年那样热闹非凡,有各种长枪短炮,会拍到不一样的祭桥节。于是欣然应邀前往。
祭桥原因据说有三种:一是希望保佑小孩平安无恙,二是希望自家或全寨年年丰收,财源不断,还有一个来源于求子的传说。
苗家人认为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桥有桥神,各司其职,与人类一起和谐共存,而每年祭祀桥梁的祭桥节也称为“敬桥节”,就是苗家人对自然界神灵的一种尊敬。
反排苗寨所在的山区,溪流纵横,沟壑颇多,这些桥的架设,客观上方便了人们生产、生活,是自家的积累公德也是对大自然万物神灵的一种回应。
友人联系了一个在台江的反排村民张平,请他作为拍摄对象,我们约好二月二一早6点从台江出发去反排,祭桥要赶早。
从台江到反排有24公里,以盘山公路居多,但路面宽阔,都铺有柏油。一路上,不断有车从我们后方超过,估计也是回家祭桥的。
车刚驶入反排,就已经看到不少村民挑着祭桥用品走在路上,路的两边停满了各式小车。要是像热闹的往年,旅游团的大巴早已排到了几里之外。
张平一到家就先去把他们的民族服装换上,然后拿出芦笙擦拭干净,试吹了一段。张平的妻子把米酒倒进烧水壶里,祭桥用的糯米饭和田鱼腊肉都已经提前备好。
家族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小小聚齐后,张平一家出发了。
男人们吹着芦笙在前开路,妇女们挑着东西跟在后头。
他们要先去祭一座家族的风雨桥,距离寨子一公里。
焚香烧纸,再奉上祭食和酒,仪式就算结束了。
挑去的祭品和酒,大家摆放到一起,分而食之,又互相敬酒,趁着难得的相聚时间,拉拉家常。
酒足饭饱后,男人们又在桥头吹响芦笙,族人们围成一圈,踩着芦笙起舞。
悠悠的芦笙从桥上跃进潺潺的小溪,再流到待耕的油菜花田,又从摇曳的油菜花跳到苗寨屋顶的瓦片,最后飞到丛丛的杉木林间,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一些回到了远古,一些奔向了未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钱仕豪
编辑石含开
编审沈安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