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衙门大家都很熟悉,从内阁、军机处、六部再到地方的省、府、州、县,这些都是国家的行政机构,是代表朝廷行使权力的衙门,与国事息息相关。而还有一些衙门就很特别,相对来说就好比是“私人衙门”,它们虽然也是国家中央机关的一部分,但具体负责的却不是公事,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些闲散的官署。
这些闲散的官署,可以认为是皇帝的私人机构,但在“朕即国家”的封建时代,它们也是朝廷不可或缺的机关。例如专管皇室事务与太监的内务府,主管皇族、宗族事务,包括满蒙八旗事务的宗人府,主管祭祀与饮食的光禄寺,主管祭祀祭品、仓库的太常寺,执掌祭祀时仪式的太仆寺,负责祭祀时纠正仪式不妥当的地方的鸿胪寺。
另外还有负责医院,负责时宪、历法、地理变化等等,类似于国家科学院的钦天监,掌管皇帝车驾、仪仗的銮仪卫。这些机构,基本都是闲职,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因此,在北京老百姓的顺口溜中,“光禄寺的茶汤、太医院的药方、銮仪卫的刀枪”,都是京城里有名的中看不中用的东西,高级摆设而已。因而,在光绪帝实施变法的时候,主要也是裁撤了这些部门。
还有一个原本应该是负责东宫事务的詹事府,但由于康熙之后规定不立太子,詹事府就成为了一个完全的闲差。职责无非是当皇帝坐朝或者秋审、朝审以及九卿、翰、科、道会议的时候,詹事、少詹事均得“侍班”或参加集议;而要纂修“实录”、“圣训”的时候,詹事府詹事、少詹事照例充任副总裁官及修纂官;纂修其他史书时,少詹事充任纂修馆。
詹事府的人员设置是这样的:詹事府设詹事满、汉各1人(正三品)、少詹事满、汉各1人(正四品),左、右庶子满、汉各1人(正五品),洗马满、汉各1人(从五品)、左、右中允满、汉各1人(正六品),左、右赞善满、汉各1人(从六品),主簿满、汉各1人(从七品)、笔帖式6人。
因为詹事府是一个基本闲置的衙门,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