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我国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若是将这类文化分为两大类,大致可分为俗文化和雅文化,雅文化主要是指文学经典,俗文化则是指流传于民间的东西,俗语就是其中之一。
谚语也是俗语的一种,这些流传于广大农村的语言看似粗陋却饱含着深刻的意味,细细品味之下就可以发现其中的道理。只不过,现在很多人先入为主,以偏概全地认为俗文化就是迷信与封建。
比如“再饿莫吃坟前供,再累莫坐人肉凳”,这句话乍一看会让人脊背发凉,但若是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后,就会知道这句话即使放到现在也有着极大的意义。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没有客观的道理,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何为坟前供
想要了解前一句俗语的含义需要先知道一个概念,就是何为坟前供?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老百姓因为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他们认为人死后会前往另一个世界。
在此情况下便产生了一种葬礼文化,人生前可以穷一辈子,但死时一定要风风光光的,如此才能保障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富足,富贵人家甚至还有陪葬品、殉葬一说。
人死后除了正常的葬礼流程之外,在一些节日的时候后人还需要进行祭祖,这时候就会拿一些日常用的东西摆放在祖先的坟前,以保障在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
《左传》中有记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这里的“牺牲”就是古代牲畜的鲜血和肉食,“玉帛”就是各种皮帛和玉制礼器,我们经常可以在影视剧中看到这类物件。
为何不能吃坟前供
为何不能吃坟前供?这里的“吃”不单单是指字面意思,上述提到坟前供不仅仅有食物,而且还有一些之前的玉帛,所以吃也有拿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动了祭祀用的物品。
古人的贫富差距也是非常大的,穷人家一年到头的经济来源就是种地,但因土地产量非常低,除去给朝廷的赋税外,老百姓勉强能够维持一天两顿的温饱,想要吃一顿肉更是想都不敢想。
即使如此,他们依然要从仅有的口粮中攒出一些祭祀用的物品,节日时去祭拜祖先。一般来说,给祖先祭祀用的东西是不能重复利用的,也就是说祭祀过后东西就会留在那里。
这个时候难免会有一些食不果腹的家庭,想要打这些祭品的注意,尤其是饥肠辘辘且不懂事的孩子,但很多长辈都不会允许他们这么做的。
古人曾言:“生死事小,失节事大”,孝道是我国古代的美德,很多王朝、许多家庭都是以孝道立足,祭品虽然只是祭品,但它的背后却代表后世子孙对祖先的尊敬。
擅自“吃坟前供”就是对祖先的不尊敬,试想一下一个连祖先都不尊敬的人,他的家族会有孝道传承吗?同样的道理,富贵人家也是如此。
相比于穷人家的孩子,富贵人家虽然不缺少食物,但我国却有一句古话叫做“富不过三代”,富贵人家中容易产生骄奢淫逸的富二代,进而将家产败光,此事为了维持好生活就会把目光瞄准祠堂(富贵人家有祠堂)的贵重物品。
上述咱们提到的玉帛是非常值钱的,完全可以换到足够的钱财,但在一些以孝立家的家族中,即使走投无路也不会去动这些东西,因为必须给后代留一个好印象,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某一天崛起。
总的来说,“坟前供”不仅仅是食物和钱财那么简单,还是古人对祖先的一种尊敬和思念之心,祭祖也会给后代树立一个孝心观念,儿孙个个都孝顺这样的家族何愁不兴盛繁荣。
何为人肉凳
在说后半句之前同样需要先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何为“人肉凳”,并不是字面上所说的、用R肉做的凳子,这是一种很错误的理解,“人肉凳”大致有两个意思。
其一早期的古代是缺少凳子的,但富贵人家若是急需凳子这类工具,那么就会有一些人主动蹲下来充当工具,这就是人肉凳的一种体现。
影视剧《龙门飞甲》中有这样一幕,西厂厂督陈坤进入东厂时有一个锦衣卫跪在了地上,让厂督坐在他的身上,很显然这是最直白的人肉凳。
除了这样一种人肉凳之外,它还有另外一种理解,那就是指人的大腿,尤其是指男人的大腿。理解了这一点再结合古人的思想,就能够弄懂人肉凳为何不能坐了。
古代生活条件虽然很贫穷,但他们却非常的有血性,尤其是一些真正的“儒者”,古人曾言“士可杀,不可辱”,足见尊严对他们而言有多重要。
假如说一些权贵之人若是“骑在人头上”、“坐在人身上”,与侮辱别人人格毫无区别,深受古文化教育的古人非常讨厌这种行为,而实施者也容易遭到报复。
在此情况下,出于对自己的保护与他人的尊敬,一些家族的老前辈都会这样教育后代。另外,相对来说古人都比较的保守,尤其是宋明清时期的女子,她们极为重视贞洁与名声。
现在有一见钟情,古代也有鹊桥相会,“食色性也”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然而,即使男女再怎么相爱都不能在坐在彼此的大腿上,这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
严格来说,即使结婚之后女子也不能坐在男子的大腿上,如果被他人看到的话会引来非议,甚至有可能对家族的名誉造成严重的影响,这是祖先再教育后人要做一个守理解、重名声的人。
“再累莫坐人肉凳”也可以引申为男女之间过分亲密的行为,尤其是在一些公众场合更是不能有,现如今这种情况却随处可见,不知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对于老祖宗的这句俗语,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感觉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