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了。
中秋将临,时下最火的网红李子柒发布了做月饼的视频,再次喜提热搜。
这位被国外称为“PrincessofChina”的小姐姐可谓是将生活过成了诗篇,而视频中唯美的古风画面和细致的手工劳作也让中秋的传统习俗多了几分质朴和实在,似乎,这就是千百年前古人的中秋前夕。
那么,在古代,月饼与中秋的文化又是如何呢?
/中秋的前身:拜月祭
在古时候,中秋其实是祭祀之日,它起源于古中国浓厚的拜月文化。
拜月,古人称之为“拜月祭”。严格地说,“拜月祭”,有两次。一次是在“秋分”日,目的是“迎寒”。
立秋之后,阴气渐盛,古人在这一天晚上举行祭祀活动“拜月祭”。月亮属阴,代表的是“寒”,所以谓之“迎寒”。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周代便有帝王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场所则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但古人最重要的一次“拜月祭”,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这一时间点在西汉年间确立。
而等到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融合,拜月节开始逐步发生变化,它由一个祭祀性节日转变为观赏性节日。
到了隋唐时期,《旧唐书》中,出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相关记录,中秋节一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拜月祀礼与祀神
其实,中秋节的习俗大多还是沿用最初的“拜月祭”,只是性质变得没有那么严肃。而因时代、地域不同,“拜月祭”的习俗,也大同而小异。
一般的家庭是:在庭中陈瓜果、月饼供月,进行祭拜,然后赏月。
如嘉靖河南《固始县志》:“中秋列瓜果酒饼,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谓之玩月。”
《帝京景物略》又曰:“于月出所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
这些,都是家庭祭拜的形式。
在有的地方,还有众人出外游赏的习俗。
南宋《新编醉翁谈录》较为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拜月风俗:“倾城人家,不以贫富……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这段文字,不仅记述了拜月的盛况,还指出了拜月的目的。其次在民间,人们还用拜月来为农作物是否丰收占卜。
如《琐碎录》就记载了民间“占荞麦”之俗:“中秋无月,则兔不孕,蚌不胎,荞麦不实,盖缘兔蚌望月而孕胎,荞麦得月而实。”
这虽然没有科学道理,但却也反映出古人对月的崇拜和运用。
而又因月属阴性,主生育,所以古代更有女子拜月以求子,甚至于“乞子”也成为后来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家儿女于月下设果饼、环服之类,群望月而拜,致辞,谓之请月姑。”
这里所说的月姑可不是拜月祀的祀神,而是民间传说中的七仙女。
据说,在中秋节月圆之时, 的欢乐与祥和,会让七位仙女羡慕不已而纷纷下凡,为人们排忧解难,预知祸福,并亲尝 各种美味。
而拜月祭祀的主神,远古之时并没有准确形象,道教诞生后,后世立起的香火神则是月神太阴星君。
可别被民间传说忽悠了,太阴星君并非嫦娥,祂全称可是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太阴圣诞,是夜月升时,所有道教宫观都要设坛祭月,拜的便是这位神祇。
只是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所以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 的一个。
/拜月祭品:月饼
既然拜月是一种祭祀,祭祀就少不了祭品,除了瓜果牛羊之外,月饼的前身也是祭品之一。
以月饼祭月,饱含了先人们对祖先、对上天的感恩,他们期盼来年能得到更加丰厚的回报,尤其是月亮的圆满被认为是“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此中秋的祭祀之风颇为浓厚。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
而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之时,胡饼开始抢占中秋的风头,这里有两个并无考证的有关月饼一次来历的故事。
一说,唐高祖武德年间,大将李靖打了胜仗,正碰上中秋佳节,喜上加喜举国欢庆。
有吐蕃商人趁热打铁,送上亲制的饼食祝捷。唐高祖李渊喜不自胜,当场持饼向月亮说了句:应将胡饼邀蟾蜍。
从此,胡饼就变成了月饼。
另一说是天宝初年的中秋月夜,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大明宫的蓬莱池畔赏月。
《开元天宝遗事》:“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
大约蓬莱池畔没有一个望月的 之处,唐玄宗不高兴。
这还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胡人给先人高祖送来的圆饼一直叫做“胡饼”,这名字也不怎么好听,玄宗的赏月乏味极了。杨贵妃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才情的人物,情急之下,她仰望明月,智由心生,随口说出“月饼”这个名字。
但事实上,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
有宋一朝,每年中秋,宋朝皇帝都要举行盛大的晚宴,在京六品以上官员都要出席,君臣同乐,赏月赋诗,祭祀月神。
那时候,宫廷里流行中秋节的时候吃一种“宫饼”,民间把这种饼也俗称为“小饼”或者“月团”。
苏东坡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默品其滋味,相思泪沾巾。”
可见北宋的文人已经吃“月饼”过中秋了,饼里还有酥油和糖作馅。
不过,全民吃月饼过中秋,却是元朝时候的事儿了。
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划,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
此后,“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佳节必备食品。
而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自此,月饼之圆,寓意着团团圆圆,一直延续至今。
时间来到21世纪,霓虹之光照亮城市,远盛当年的汴京灯火,明月依稀,千年不曾寸改,只是照下俗人,换了一批又一批。
在祭祀之风远离这个时代,拜月文化不闻众人之耳之余,今人所过的中秋节,除了仪式感的缺失,那份被市场和社会疯狂炒作着的团圆情怀,不知几分真,几分假。
也许,在有能力放下一切的时候, 在明月下,清辉朗耀,心地无云,远望皓月,沉静幽思,薰香,吃月饼,赏满月,品花茶,才称得上是中秋吧。
祝:中秋快乐。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