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盛行墓祀,天子至臣民人人重视,但是有

北京那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汉代时期,人们对葬丧之事尤为重视,认为人活着的时候只是很小一部分旅途;死后的归宿才是永恒的、最重要的;所以葬礼格外隆重,而且上至天子、下至臣民,都要举行墓祀;然而这样的全民活动还有门槛,有一类人不能参加,都是什么人呢?山东出土了珍贵的画像石文物,反映出一些史书上未曾提到的细节:汉代墓祀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

墓祀指的是在坟墓前进行的祭祀祖先、或者古代圣贤的活动,包括墓前祭祀和墓内祭祀,类似于今天的扫墓;这是一种盛行于汉代的独具特色的祭祖形式;为什么墓祀会盛行于汉代?而在后来的其他朝代继承了这一传统;据专家考证,墓祀活动开始于商代,到了汉代发展到高峰;由于汉代经济发达、社会进步,儒家思想文化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生死观念有更加完善;人人信奉视死如生;加上经济发达促使厚葬之风盛行;墓祀成了全民必参与的活动。

在山东沂南北寨,考古人员发掘出一座画像石墓,其前室南壁悬挂有一张横额,清晰雕刻出汉代齐鲁地区墓祀的情形;画像石是将图画雕刻在石头上的一种艺术形式,画像石墓则是指带有画像石的墓葬;它是汉代在齐鲁地区特有的墓葬形式;所以画像石是绝无仅有、十分珍贵;图像上反映出来一些信息补充了史书上关于汉代葬俗的记载。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有云:元和三年,行东巡守……遂幸苍陵,为陈虎贲、鸾辂、龙旂,以章显之,嗣以太牢,亲拜祠坐,哭泣尽哀,赐御剑于陵前;这是有关天子墓祀的,平民则多祭祀亲友;如《意林》引《风俗通》云汝南翁仲作北海相,……主簿周光与儿同祭先茔。也有祭祀古代圣贤者;据《太平御览》卷五二六引《孔业子》曰:元和二年春,帝东巡守,……以太牢祠孔子及七十二子,作六代之乐,大会孔氏。

以上是史书记载的情形,但是画面能够更直观、更细致地表现出墓祀场面;沂南北寨出土的祭祀图表现的是中小贵族墓祀的场景;图正中央刻有祠庙,其前两侧有子母双阙,二人执篲侧立于旁;阙是神庙、陵墓前竖立的石雕;篲指的是扫帚;所以今天的墓祀称之为扫墓。

阙两旁的大道和广场上放置着二几,几上有简册祭文;八位亲朋持笏或跪拜,或躬揖,正在进行祭祀;笏指的是古代大臣上朝用的瘦长的手板;人们持笏跪拜表示向祖先奏禀;图中有两侍者,一侍者牵祭羊,另一侍者恭立侍候;地上放置着箧、盒、壶、袋等盛装祭品的用具,案上放着二兔作牺牲;另有几棵树上系着祭羊和马匹;画面右上方两位侍者持梃左向跪;梃指宰杀牺牲用的工具;远处停着亲友的轺车和棚车;轺车是汉代贵族乘坐的轻便马车;整个画面生动形象。

汉代墓祀活动虽然繁荣,但实际上并不是人人都能参加;据《论衡·四讳篇》曰:被刑为徒,不上丘墓;原因有二,一是孝者怕入刑辟,刻画身体……愧负刑辱,深自刻责,故不升墓祀于先。从孝的方面来说,自己犯了罪过对祖先则为不孝,给祖先蒙羞了,所以无颜祭拜;二是祭祀之礼,齐戒洁清……卑谦谨敬……缘先祖之意,见子孙被刑,恻怛憯伤,恐其临祀,不忍歆享,故不上墓。意思是恐祖先见到子孙受伤的惨象心中难过,所以受刑者不墓祀。

由此可见,墓祀是祭祖的一种表现形式,几千年来在我国和孝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因为某种缘故不能祭拜祖先,对心灵是最严重的惩罚。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17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