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人的农历7月这样过

小孩得白癜风怎么办 http://pf.39.net/bdfyy/dbfzl/150601/4632467.html

“七”,是一个奇数,是一个变化无穷、蕴涵无尽的数字。在中国有七巧、七星、七彩、七律一说;在西方基督教也有“七天创造宇宙”之说,七天一周,每周日要上教堂做礼拜一次。

同样,农历7月也是非常特殊的月份,蕴含着2个截然相反的传统节日,一个是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中国的情人节,是个甜蜜的日子;一个是中元节,俗称“7月半”,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放出来。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投食祭祀,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祸害人间。

一、莆田龙眼

农历7月,系莆田龙眼丰收的月份,莆田可谓是历史有名的水果之乡,莆田龙眼与枇杷、荔枝、蜜柚并称莆田四大名果,关于莆田的荔枝、龙眼的名人诗句不胜枚举。其中,莆田龙眼干(桂圆干)尤为出名,素有兴化桂元甲天下之美誉,是孕妇坐月子食用的良品。

莆田龙眼中则属华亭镇的龙眼最为出名,以果大、可食率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即含糖高)为特点,华亭的桂圆干也是驰名全国,很多人购买桂圆干,都要认准“莆田华亭牌”桂圆干,这不仅与华亭龙眼品质有关,还与华亭桂圆干制作-工艺(摇沙工艺)密不可分。

摇沙工艺

果农将挑剪好的龙眼放到大水桶浸泡。之后,捞起晒干龙眼,把捞起来晾干好的龙眼加些洗净河沙细沙放进滚筒中摇沙约10-15分钟,使龙眼外壳经互相摩擦而产生变化,呈显着褐黄的颜色,经过摇沙的龙眼表面光滑,色泽美观,接着把桂圆放在焙灶上铺平烘焙,用温火经过24小时烤,中间每隔六个小时就要把桂圆翻焙一次。桂圆干出炉了,用筐装着冷切。在过去,华亭镇果农几乎家家都会摇沙传统手艺,随着机器烘干手艺的崛起,传统手艺正在流失。

通过摇沙传统手艺烘干出来的桂圆干,不同于市面上很多打着“莆田”旗号的桂圆干,市面上很多桂圆干都是从泰国进口的龙眼,进货价格更加便宜。同时,采用机器烘干的方式,使烘干更加便捷、高效,缩短了烘干时间,原材料、人力成本,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效果。

因为采取烘干方式不同,机器烘干出来的龙眼干,入口较为干涩,且回味较苦,吃多了会口干舌燥,摇沙出来的龙眼干,入口先苦,回味后甜,营养价值较高,没有添加任何佐料。但是,机器烘干的龙眼干表面较为光滑,摇沙的龙眼干因为与细沙混合,表面呈暗黄色,且沾手会留有暗黄色。

莆阳君见过:有人认为暗黄色的桂圆干是人工制造的,因为手上有暗黄色颜色,误以为后期加工,不是正宗莆田桂圆干,其实,掉入很多商家的陷阱,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误导买家购买机器烘干的龙眼干,慌称机器烘干的龙眼干才是正宗的莆田桂圆干,闹了一个很大的乌龙,就连很多莆田人也无法区分哪些是正宗的莆田桂圆干,所以,莆阳君有必要给大家科普一下正宗的莆田桂圆干。

二、“七月半”节日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在莆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与全国一样,祭祖行孝是节日的主题,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莆田人有自己的“七月半”习俗。

在《莆田文史资料》中记载了莆仙七月半习俗,从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开始延续到七月十六;同时,“莆俗出嫁女子,其父母已殁或一人先殁,出嫁女子必须送礼于娘家,谓之‘送纸’,第一次送纸谓之送‘头年纸’。如果父母健在,出嫁女儿及其女婿禁忌到娘家探亲。所以入境而问俗,不要让亲人造成尴尬的境地。

‘送纸’之例至出嫁女儿逝世为止,最多至外孙一世为止,并非代代相传,但祭业指定为送纸之用者,虽历久亦送。”祭品有果品及猪头、猪蹄、金粿、薄荷糕和纸箔。娘家收礼之后要回礼,一般要送红灯笼一对、碗十个、婴儿坐用的“车椅轿”等礼品,让女儿挑回家表示添丁幸福,生活甜美,所以叫“挑来挑去”。

农历七月十五为主祭日,也称“接公妈”,这一天,全家齐聚一堂,共祭祖先。莆田民俗专家介绍,因为天气炎热,莆仙百姓俗称“公妈热”。除了特有的习俗之外,还有特有的节日食品。

金粿

民谣云:“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尝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每年农历七月十一和十二,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用糯米磨浆加“金水”,也就是碱水蒸成的粿,因为颜色金黄,所以称这种食物为“金粿”,这是中元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金水用早稻草,俗称早草,烧灰滤液,效果更好。金水可饮用,解暑秽及肠胃不适。金粿质嫩软粘,不能用刀切,而用线割,蘸以蜂蜜、白糖,别有风味;还可以油炸,再佐以沙拉酱,又是一种新吃法。

马糕

在莆田,中元节,还有做“印糕”和“马糕”的习俗。莆田的马糕(又叫“薄荷糕”,或“宝糕”,仙游也叫“白糕”),马糕最初是以薄荷铺于蒸笼中蒸制而成的一种韧性强的多层米糕。其做法据传始于明代,今已不太用薄荷叶。如今制作马糕最好的数涵江的咸头顶和梧塘的林外,所制马糕格外清香。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43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