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由于对自然力量的不了解,很容易把某些自然现象用鬼神的迷信思想来解释。这一点在许多民族的早期历史中都有体现,我国古人对鬼神更是持相信态度,认为万物皆有神灵,人们万万得罪这些神灵,否则就会受到神灵的责罚,如;洪水、海啸、地震、干旱等。现代的我们当然明白这些都属于自然灾害,不是什么神灵生气了,而古人在面对这些灾害时,第一想法便是尽快安抚神灵!
在西周早期就有关于古人敬神活动的记载,周武王建立周朝后,为了自己的天下能得到神灵的庇佑,会在特定时期举行敬神的活动。这种活动对古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严肃的,它关系到天下子民是否能安居乐业,周天子的统治是否能得到神的保佑。
供品古人的敬神仪式可不像现代的人们这么随意,现代的人敬神是把稍微处理的肉食和果品作为供品,端到神位前给神仙闻一闻而已,最后供品便到了自己的肚子里。这种形式很判定人们真的存有对神灵的敬畏之心,但古人的敬神仪式往往用较大的代价来显示自己的诚心。
古代宝玉敬神时的祭品肯定时要现杀家畜的,这个祭品的肉最后虽说仍是赏赐给有功之臣享用的,但真正表露诚意的环节在于其他的方面。敬神用的是宝玉,那么这个宝玉在仪式结束后就要被砸碎,敬河神时,这个玉石便要投入河中。明眼人都知道,能选来作为祭品的玉石会很劣质吗?那一定是上好的玉石呀。
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准备回国前把他用过的破旧之物都扔掉了,结果他的舅舅知道后,前去说教了他一番,这下重耳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把扔掉的旧物捡了回来,并面向河流,让河神作证,许下不忘昔日之苦、必奋发图强的誓言。说完,取下了身上最宝贵的白璧扔入了河中。要知道,让河神作证可是要付出代价才会灵验的。这个白璧算是河神的“公证费”吧,但更多的是重耳一种诚意的见证!
清朝祭天不过这种“宁为玉碎”是很难说的,当人们花费这么大的代价,而鬼神却不守约,天灾人祸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时古人才意识到,不能过早的就付出代价,而是应该“事成之后再交钱”,如果事情没达成,这代价也自然不用付了,也可以减少自己的损失。
人对神的观念早已随着科学的发展趋于理想化,而是一味的求助神。有些事情,靠神也是解决不了的,例如神能解决我的贫穷吗?相同的历史事实,不同的历史观点。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