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这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
《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道教认为中元节赦罪地官清虚大帝在这一天超度亡灵,普渡孤魂野鬼,因此凡间阴气极重,夜间尤甚。
还有另一种解释,说中元节源于早期的“七月半”的秋尝祭祖,秋天是农作物丰收的季节,人们举祖先亡灵献祭,把时令佳品供奉祖先,祈求来年的好收成。
关于中元节的习俗有很多,寄托了人们对先人的哀思,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愿,一起看看中元节都是哪些风俗和禁忌吧!
吃3物
吃鸭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吃鸭子,一取鸭子可游到对岸奉祖先以祭品之意,故为多地祭祀之用;二取鸭音同“压”,有压住鬼魂之意。从食材特性上讲,鸭肉性凉,温和滋补、滋阴润燥,适合在燥热的初秋食用。
推荐做法:啤酒炖鸭
1.准备健壮的大鸭腿两个,洗净后斩成小块。然后准备辅料:大葱切段,生姜切姜片,八角、花椒、红干椒、桂皮、香叶,总是大料一定要齐全,青椒一个切成滚刀块,红椒半个切成三角块,用来配色。
2.起锅烧水,加入料酒去腥,凉水下入鸭肉,水开后撇去浮沫,焯水2分钟左右。炒锅中添入半勺食用油,倒入鸭肉翻炒片刻,炒干鸭肉里面的水分,倒出控油备用。
3.锅中再次添油,放入葱姜和大料爆香,加入豆瓣酱,炒出里面的红油,随即倒入鸭肉,翻炒至变色,倒入一罐啤酒,再加点水,以漫住鸭肉为宜。加入食盐、白糖、生抽调味,几滴老抽调色,加一块火锅底料,中小火炖煮20分钟左右。
4.20分钟后,拣出葱姜和大料,大火慢慢收汁,倒入青红辣椒,快速翻炒至断生后,即可关火起锅装入盘中。
吃饺饼
浙江天台县吃饺饼,其形似春卷,又叫饺饼筒,相传是济公发明的,济公在国清寺为僧时,见每一餐都剩下许多菜,觉得很浪费,就把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下一顿吃,没想到竟然深受众僧喜爱,逐渐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推荐食谱:韭菜盒子
1.面粉大约克,加入一点食盐,把面粉分成均等两份,一半用开水和面,一半用凉水和面,和面时加入植物油,使面团更柔软细腻,最后混合成一个面团,这样和出的面比较软,口感会更好,盖上盖子,放在一边醒面10分钟。
2.韭菜剁碎,加入少许植物油避免出水过多,红椒切成粒,小盆中打入两个鸡蛋,加入少许食盐入味,白醋去腥增香,搅匀打散。炒锅烧热添油,把鸡蛋煎熟,然后剁碎备用。
3.10分钟过后取出醒好的面团,案板上撒一些面粉,先揉成长条再切成均等的面剂子,用擀面杖擀成薄一些的面皮。
4.然后调制馅料:把剁碎的鸡蛋倒入韭菜盆中,加入食盐、胡椒粉、十三香、香油各适量,搅匀化开,馅料一定在面皮擀好以后再调味,提前调韭菜就会出水过多。
5.再把调好的馅料放在擀好的面皮中间,两边叠好,把边缘轻轻压紧收口,面胚就做好了。
电饼铛烧热以后刷一层油,放上做好的菜盒子,淋入少许食用油,盖上盖子煎制半分钟左右,刷上一层油翻面继续煎,等菜盒两面都金黄酥脆,就可以装盘食用了
吃花馍
在陕北地区,农历七月十五之前有做花馍的习俗,这与小麦的特性有关,五月收获的小麦水分大,经过晒干、储藏和磨粉,“几番辗转”到了七月才开始食用。
推荐食谱:水激馍
1.准备馒头3到4个,先用刀修理成长方块,再揭去外皮,切成一厘米宽的长条。把馒头条放入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入味,浸泡5到10秒钟,捞出挤干水分。
2.炒锅烧热,多倒一些油植物油,油温至6成热时下入馒头条,高温炸1分钟,锁住馒头里面的水分,炸至外皮金黄捞出控油。
3.另起锅加入一大勺白糖,添入半勺清水,连续搅动熬至糖汁起大泡,再转成密集的小泡时,倒入炸好的的馒头条,快速翻炒15秒,使馒头条裹匀糖汁,即可关火起锅装盘。
忌2事
忌夜游
根据老一辈的说法,七月十五这一天鬼门大开,尤其是到了晚上,阳气衰弱,阴气急剧上升,常有亡灵游走在街巷,所以不随意外出走动,以免冲撞到“脏东西”,触到霉头。
忌吃祭品
供奉祭品是为了表达对逝去求亲人的哀思,也是为了向先人祈福,保佑下半年风调雨顺、平安顺遂,所以祭品是不能乱吃的,要等到节日过去,祭祖仪式结束了才能吃。
中元节的许多民俗活动被赋予了“封建迷信”的色彩,一直以来都有反对声音,但其却有多种含义:一敬天地,二敬鬼神,三祭祖先,四循农事,背后体现的是“慎终追远”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追思的寄托,因此我们还是要审慎的看待。
(第一名厨小编: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