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选择与奋斗是几乎所青春成长类动漫作品都绕不开的讨论议题——《少女歌剧》也不例外。然而,围绕这一常规议题展开叙事的这一部有关梦想成为音乐剧演员们的少女们的作品,却凭其与奇幻和战斗题材的巧妙融合、对青春期女性心境变化与人际关系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与对现下青年人面临的时代困境的影射,从一众同题材动画作品中脱颖而出,赢得了绝大部分观众们的掌声。
《少女歌剧》全名《少女☆歌剧RevueStarlight》,讲述了就读于平行世界中的日本顶尖音乐剧人才培养高中——圣翔音乐学园的九位少女的成长与追梦故事。作品在B站得分高达9.8分,同时登上了站内的原创高分番剧榜单。
意识流的艺术风格和青春成长题材与奇幻战斗题材的有机融合固然是作品吸引笔者的两大重要因素,不过最令我爱不释手的,还是它对部分社会科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的生动阐释。而这样的阐释力度,也足以让作品成为二次元世界的「田野」与社会实验场。
《少女歌剧》概况细致入微的人际传播刻画:关系辩证法在《少女歌剧》中的体现在对个人心境变化的刻画之外,《少女歌剧》对描绘角色的一大重点便是单个角色与其亲友间的关系。在故事中,九位角色中的八位组成了两人一组的密友组合;若分别从每一个组合入手,梳理她们在番剧与剧场版中的关系发展历程,便会发现每个组合的互动与关系进展都围绕令组合中的两人结为亲友关系的一个重要矛盾展开。根据关系辩证法,维持关系的两人围绕着一个核心矛盾“拔河”,若有一方胜出,这段关系就结束了。此外,这一核心矛盾可被概括为一对互为反作用力的词汇(BaxterMontgomery,)。《少女歌剧》中的四对亲友的关系非常生动地阐释了这一描述人际关系的理论。例如,花柳香子石动双叶组合的核心矛盾可以被概括为紧密-自由:石动双叶希望遵循自己的意志在音乐剧圈内发展,花柳香子却希望好友能遵循自己的意志行动、一直伴随自己左右,从而在心理上可以一直依赖好友、拥有好友的陪伴。这一核心矛盾虽促成了两人在社会前台的意见分歧(升学意向产生分歧)、甚至令两人在社会后台(Revue)上大打出手,但同时也是维持两人关系的重要连结:两人在心理层面追寻各自的意志的同时,也深知从小到大,对方的存在已经成为了自己灵魂的重要组成。“逃离这段关系”的力与“被这段关系吸引”的力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抵消,使得两人在关系维持与灵魂吸引层面,达到了动态平衡的状态,并直接促成两人在《少女歌剧》番剧续作的剧场版中互相坦白了心意:“我们两个真是‘没救了’啊。”在关系辩证法的加持下,《少女歌剧》完成了对青年女性间纯粹而复杂的友爱关系的真实刻画。除了两两之间的友爱关系,作品也将有些扭曲、时有猜忌,但最终也达成了动态平衡的少女间三角友谊(爱城华恋、神乐光露崎真昼)加入了描写对象之中。与少女们及她们的友谊相关的事件虽是随处可见的日常,却足能引起观众的共鸣:毕竟,每位观众或多或少都与他人维持着关系辩证法提及的“拔河”般的关系,甚至也在年少时体味过酸甜参半、稳定而又不稳定的三角友谊吧。连接日常与奇幻的桥梁:基于拟剧论的叙事结构排布
青春、成长之类日常向的题材与奇幻、战斗一类非日常向的题材的巧妙结合,是《少女歌剧》令众多欣赏者给出好评的重要因素。而实现日常与非日常的有机连结的,则是作品的叙事结构排布。从内层到外层,《少女歌剧》番剧部分的故事可被拆解为三个层次的戏剧:第一层次的戏剧包含Revue和《Starlight》两部分(巧合的是,番剧标题也不多不少地囊括了这两个词)。Revue为每一集的中后期,少女们完成变装后在教学楼地下的剧场内进行的配有音乐剧唱词的打斗。在故事的多层戏剧中,Revue最有张力,最能令观众直观感受到作品的戏剧性;唱词与打斗的配合,也为观众直接叙述了每对友谊关系中的矛盾与和解。Starlight是主角们在故事中排练的一部舞台剧:剧目讲述了九名少女试图摘得唯一一颗星的故事。九名少女中的两名互为密友,希望一起摘星,最终却因为星星只有一颗,面临互相分别的命运。第二层次的戏剧是少女们的日常生活——时不时在画面中出现的代表镜头焦点的粉色光点提供了证明与暗示。出现在画面左上部的粉色光点象征着镜头的焦点第三层次的戏剧则是《少女歌剧》这部动画本身。它封装起第一层戏与第二层戏,并通过荧幕直接与观众沟通。在地下剧场观看了每一场Revue的长颈鹿担任了打破次元壁的角色:在动画的最后一集,长颈鹿面向观众,道出了“自己就是观众们的化身”的真相,更令观众们感受到了《少女歌剧》作为动画整体的极强的戏剧性。长颈鹿面对镜头道出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支撑作品以这种方式排布叙事的理论,恰好是在诸多社会学理论中,最为吸引笔者的理论之一——拟剧论。拟剧论提出,社会是一个舞台,社会中的人们则是舞台上的演员。人们在社会中的活动范围可以是前台或后台(Goffman,)。当位于社会前台时,他们出于满足观众的要求、寻求稳定的自我身份认同等动机,扮演着各种角色(即使他们可能并不从心理层面上认可这一角色);而在位于社会后台时,他们可以不被外界目光影响,真正地“做自己”。同一个人位于同样的场合中时,对于这个人位于社会前台还是后台这一问题,不同的观察者也会给出不同的答案。这一理论套用到《少女歌剧》三层次戏剧的叙事排布上,也同样成立。作为第一层次戏剧之一的Revue,在观众们看来是主角们的社会前台:角色们将自己与好友的心境变化通过唱词、打戏、布景等戏剧元素表演给观众们看;而对于少女们自身而言,Revue实际上是她们的社会后台——在日常生活中不便表现的情感暗面与不便进一步激化的矛盾,都可以通过Revue这一形式,以战斗与演出的方式得到有效解决。作为第一层戏另一部分的《Starlight》也同理:在观众看来,它是一部舞台剧作品、是戏中戏;在主角们看来,这部作品是她们的生活与心境的真实写照,演绎这部作品,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展露自己原本的灵魂。作为第二层戏的少女们的日常生活对于观众而言是少女们的社会后台,因为处于日常中的她们并未站到Revue或是Starlight的舞台上,只是作为脱离戏剧角色的普通学生生活着;然而,在主角们的视角中,日常生活才是她们的社会前台——她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周围人的目光生活着,扮演好自己的人设。心理的阴暗面和与好友之间的矛盾,在日常中都是不便表达与激化的。作为第三层戏的《少女歌剧》本身,顾名思义,原本便是创作者拿到社会前台展示给观众们的一部戏剧;然而,从观者的视角看,欣赏着这部作品的观众们,此时大概率位于社会后台——他们可以在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情况下欣赏这部作品,并随着情节的发展和少女们心境的变化一起回味自己在学生时代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追梦的岁月(或者是反思——如果他们现在还是学生的话)。三层戏剧式的叙事结构排布,铺设了一条连接日常与非日常,从作品构筑的世界直接抵达观众所在之处的打破舞台与观众席间的透明屏障(即次元壁)的道路,以此加深了作品对“戏剧”这一概念的阐释,同时使作品成为了一片很好的演绎社会现实的「田野」。大胆而合理的戏剧表现:闪耀的符号体系
《少女☆歌剧RevueStarlight》这一动画标题向观众暗示,通过表演与战斗解决心理矛盾的少女间的Revue,是作品在直观层面的最大看点之一。事实也的确如此——被观众们戏称为“唯心主义战斗”的Revue的情节发展看似离谱、战斗力设定看似无迹可寻,却因其对符号互动论的直观诠释与对符号体系的透彻运用,牢牢地占据了笔者的记忆(我甚至已经把某些场次的Revue循环播放过几十遍了)。符号互动论指出,人们依据自己对事物所赋予的意义采取行动,而这意义源自人们的社会互动(Mead,)。这一理论在Revue中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Revue的唱词直接反映角色的心境,舞台上的背景板将角色们此时此刻所想化作直观的符号呈现给观众,角色又根据自己对背景板物件含义的理解与舞台配置的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例如,在《骄傲的Revue》中,爱城华恋唱出了“为了约定我会一直向它奔跑”一句,表达了自己与好友神乐光一起成为topstar的希冀,而掉在地上的吊灯上的烛光也从原来的粉色变成了蓝色——蓝色正是象征神乐光的颜色;对手天堂真矢理解到烛光颜色变化的含义后,则相应地问华恋为何来参加Revue,并得到了“希望和小光一起成为topstar”的答复。与此例同理,要想真正理解《少女歌剧》核心层次的戏剧——Revue,仅从肉眼看到的物件本身入手是行不通的。只有将肉眼看到的物件理解为一个个拥有另外的抽象意义的符号(如将角色们在Revue中的战斗这一行为理解为思想的碰撞),观众们才能看清角色们通过“理解对方提供的符号的意义-了解对方的心理活动-相应给出自己的符号”这一模型解决人际矛盾、走出心灵困境的理路。也难怪观众们会将Revue戏称为“唯心主义战斗”了——毕竟,与这一层次戏剧相关的所有元素,都并非元素自身;它们已然构筑成一个符号体系,而要理解体系中每个符号的所指,则需要用心仔细体味了。入木三分的现实影射:内卷社会下的青年人选择
在和同类动画一样传达“有梦想就为之努力拼搏”的正能量主旨外,《少女歌剧》也通过其多层次的戏剧演出,影射了时下令大多数青年人所困扰的内卷社会中,年轻人的生存现状。具体而言,作品点明了资源极为有限且向金字塔尖的人倾斜与即使在内卷中登上了胜利的王座,这王座也不过是另一个祭品两大事实。在第一层次戏剧之一的Revue中,九名少女需要通过每晚的1V1竞演一决胜负,只有最终胜场最多的少女才可以成为topstar,实现一切愿望,而其它少女会失去梦想的力量与进取心;而在第一层次的另一部戏剧《Starlight》中,最终只有一人可以摘星。这两部分演绎呼应了只有金字塔尖的人可以拥有绝大部分资源的现实。在Revue中,神乐光最终成为了topstar,但付出了一直被关在地下舞台的空间中,顶着空洞的大脑重复着starlight的台词的代价,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在《Starlight》中,原本约定一起摘星的两人中最终只有一人摘到了星,另一人则坠下了高塔,两人永远无法再见面。这两部分演绎则呼应了在内卷社会中,即使在一场竞争里获得了胜利的王冠,却要付出高于合理范围的极大代价的现状呼应。既然内卷社会中存在这些令青年人为之困扰的现状,青年人该如何选择,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自己为竞争额外付出的心理成本与代价?虽然不一定是最优解,作品中的九名少女都各自在番剧续作的剧场版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她们或是充分利用自己宽广的知识面前往海外留学,或是最终遵循了自己的意志、凭借合理范围内的努力加入了日本的顶级剧团——总之,都得到了各自心中最好的归宿。走上自己的路或许才是内卷环境下最合理的解——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她们与笔者,都在现下这一时间节点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小结
《少女歌剧》虽然是虚构作品,却也足够成为一片奇幻而闪耀的、供观众们实际看到社会科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的田野了。关系辩证法在作品对角色间关系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中得到了生动的阐释;拟剧论支撑动画呈现了三层次戏剧式的叙事结构;符号互动论的具象化与对符号体系淋漓尽致的应用,极大地增强了作品核心亮点Revue的戏剧张力;作品整体的故事线与演出也入木三分地影射了内卷社会的现实,并为青年人们提供了改善现状的参考。正是这片虚构的田野与社会实验场对闪闪发光的理论们的具象化,令我的灵魂至今还留在九位少女的平凡而不平凡的成长故事中。《少女歌剧》描摹的关于微观的人、人际关系与宏观社会的世界,连同提供了极佳视听体验的戏剧元素,也终是阐释了——什么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全文完
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埃姆·格里芬:《初识传播学:在信息社会里正确认知自我、他人及世界》,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年6月。
Goffman,E.().ThePresentationofSelfinEverydayLife.Anchorpublications.
L.A.Baxter,L.A.Montgomery,B.M.().Relating:DialoguesandDialectics,Guilford,NewYork.
Mead,G.H.().Mind,Self,andSociety.UniversityofChicago,Chicago.
《少女☆歌剧RevueStarlight》介绍与播放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