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从古至今,我们国家的人们都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忠孝道德的价值观。这与我们从小所处的环境和听到的故事有很大的关系。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曾参加过家族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也可以说是我国流传最为久远的活动。
在古代,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经常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来祭奠先祖,同时向先祖以及臣民描述自己的伟大功绩来显现自己的圣明。
人们通过摆放丰盛的供品来表达对祖先的孝敬,皇室中的祭祀活动也是如此。当祭祀活动结束后,皇室通过分赏供品来奖励诸位大臣,以此来表达对他们的重视与肯定。大臣们也以能得到皇室供品为荣。而在清乾隆年间,大臣得到供品后走出宫门便将其丢掉,这是为什么呢?
祭祀活动伴随着人类文明而开始,先人们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和生命的渴望,通过祈求上天来表达自己心中所愿。普通人祈求上天保佑家人健康,生活幸福美满,统治者祈求政权稳固,风调雨顺。总的来说都是出于对上天的敬畏,寻求上天的庇护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王朝的更迭,祭祀活动慢慢变成了皇帝们展现自身丰功伟绩的个人“秀场”,他们通过祭祀活动向先祖、臣民们滔滔不绝地诉说着自己的功绩,迫不及待地向众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统治者。
这一目的在清朝统治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从一小小的游牧民族成为中华大地的统治者,清王朝对自身的功绩是自豪的。为了江山的稳固,统治者们也是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为了让后代们牢记先祖的不易,他们通过祭祀来向后人们描述祖先的辛劳与努力,同时告诫后人要勤俭持家,戒骄戒躁。这样的祭祀既追忆先祖的辛劳与努力,又告诫子孙要发奋图强。自然目的是极好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祭祀活动渐渐丢失了它的初衷。它的重点不在是注重对子孙的教养。而是越来越注重活动程序的繁琐和仪式的华丽以及祭品的珍贵。甚至为了表现对祭祀的重视,竟出现以活人为祭品的残忍荒唐之举。
有清一朝,乾隆皇帝可以说是最注重祭祀活动的皇帝。他早年励精图治,带领臣民将清朝推向了繁荣的最高峰。后世将康熙到乾隆这一阶段称为“康乾盛世”来肯定他早期的功绩。
然而当他步入晚年,渐渐地开始好大喜功,自大起来。他自称“十全老人”,举行历史上有名的“千叟宴”来宣传自己。那么祭祀活动作为重要的大型活动,也成了他的宣传专场。清《啸亭续录》上描述,每次遇到传统节日,乾隆帝便会组织朝中文武百官及皇室宗亲进行祭祀活动。
“胙肉”作为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供品,在祭祀活动结束后又担当另一重要任务。乾隆皇帝通过分发“胙肉”来表达对大臣们的肯定与奖励。而大臣们也纷纷以得到“胙肉”为殊荣。
能得到“胙肉”的往往都是皇室宗亲和皇帝的肱股之臣,普通的小官吏可是没有这样的荣誉的。然而就是这些王公大臣,前脚感恩戴德地叩谢皇帝为他们分发“胙肉”,结果出了宫门便将其丢弃。
要知道在阶级森严的古代,这可是藐视皇恩的大罪。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大臣们将皇帝赏赐的“胙肉”丢弃呢?要知道大臣将“胙肉”丢弃的原因,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胙肉”。
它是不加任何调料烹饪的猪肉,制作时,只是将猪肉放在清水中煮一下,因为没有调料的添加,所以味道又腥又臭。甚至有的都没有煮熟,尚且是半生,带着血水的状态。
总结:而能得到“胙肉”的王公大臣无一不是身份尊贵之人,面对如此难以下咽的食物,自然无法下口。因此他们经常用能够遮掩味道的糯米纸偷偷将“胙肉”打包起来。出了宫门后趁人不注意,偷偷将其丢弃,或者交给家里下人处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与其煞费心机地举行祭祀来回想自己的丰功伟绩,不如多花心思来治国治民。正是由于上层统治者大多沉迷于奢侈享乐,才加速了封建王朝的没落,最后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