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国的半壁江山里,居然有粘豆包的一

粘豆包,又称黄豆包或豆包。它是一种源于满族的豆沙包类食物。满族人传统上喜欢粘性的食品,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狩猎,砍柴等。目前在中国北方许多地区非常的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中保存过冬。一切工艺源自于天然,属传统天然食品的典范。粘豆包不但营养均衡,更包涵了古老的文化传承,是粗粮细作的先河。

粘豆包是东北人春节期间喜欢吃的一种粘食.用黄米面和小豆馅自制而成。粘豆包最早是供祖先用的祭品,也是满族人出门打猎时的食物。后来,努尔哈赤带兵打仗时.粘豆包就成了冬天里的军粮。可以说,大清国的半壁江山里,有粘豆包的一份功劳。

早在清代的康熙年间,粘豆包就作为清代军民所特有的食物被带入青龙。当时的青龙县龙王庙、祖山一带隶属于直隶省永平府下的临榆县属正蓝旗。在青龙,粘豆包叫粘饽饽也叫满族粘饽饽。青龙县东部地区,尤其是龙王庙、祖山一带仍然广泛沿袭着这一传统食品。

满族粘饽饽这一饮食文化在青龙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制作粘饽饽的时候也是非常热闹的,左邻右舍,亲朋好友都来帮忙,坐在热乎的炕上边包着粘饽饽边唠着家长里短,有说有笑非常热闹。蒸粘饽饽烧的是横子(山里的一种灌木),要的是横财的谐音。粘饽饽蒸熟后要点上红点,要的是鸿运当头。每家每户都要做一百斤左右,人口多的还要更多一些,经过一夜的冷冻将金黄透亮的黄米饽饽装入大缸内储存,这象征着丰衣足食,四季平安。

还可蘸白糖吃,吃其香甜粘;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小孩子们冬季里还愿啃冻豆包,练其牙齿,吃着玩。再复杂一点,可滚上炒熟的黄豆面吃,又增添了一种糊香豆味,叫做“驴打滚儿”。

一进入腊月,东北天寒地冻,市场上北方的传统食品———黏豆包也就上市了。乡下,每到腊月二十三前后,家家户户都忙着蒸黏豆包,这既是乡下百姓一年生活当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对忙碌的一年有所交待。因为那时,北方不产细粮,每逢年节才供应一二斤白面或大米,黏豆包就是乡下人最奢侈的食品了。

而这黏豆包更是小孩子最喜欢的吃食。在锅里蒸着时,就能闻到那诱人的丝丝香味。锅一打开,围着锅观望的我们,见了那香喷喷的黏豆包,早已口水不止。这黏豆包吃得粘手粘牙,如再蘸上糖吃,吃起来既甜又香,真是别具风味。蒸黏豆包很麻烦,城里人费不起这个事,但腊月是乡下的农闲季节,所以乡里人有的是时间。蒸黏豆包,要先将黏高粱黄米去皮,变成黏米,黏米淘干净,放进清水里浸泡两三天,然后将浸泡过的黏米捞上来,沥干水,再用碾子磨成面,乡下的习惯叫法叫“砸碾子”。那时乡下没有电,更没有碾米机,全村只有一盘公用的石碾子。说到砸碾子,不但花力气,还要排队,有时大人们没等天亮顶着星星,冒着严寒就去抢头班碾子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57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