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传统,所以殉葬制度和守陵宫女制度就相继应运而生,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死者在死后继续享受生前所拥有的一切。
这些制度是皇权制度下的特定的产物,对于皇亲贵戚来说是一种荣耀,但对于殉葬者和守陵宫女来说则是一种极大的残害。
事实上,拿殉葬和守陵宫女来比较的话,殉葬者是一了百了,而守陵宫女则需要跟死人打一辈子交道,需要做很多很荒唐的事情,其痛苦程度比殉葬更甚。
一般而言,守陵宫女泛指被派到陵园替皇帝守陵的女子,他们可以是嫔妃,也可以是一般的宫女或者其他女人。这些女子多半都是品阶较低且没有生孩子的,她们会在皇帝死后被送到皇陵去守陵。但也有一些女人是在宫廷斗争中失败,或者是被皇帝猜忌而失宠的,也有被人陷害之后才被派惩罚性地派到皇陵去守陵。守陵的女子可能在出宫前身份比较高,甚至是妃子,享受着荣华富贵,过着十分优渥的生活,但只要她被确定要去给皇帝守陵,那么她所得到的一切都会被剥夺,成为一个普通宫女,在皇陵孤独终老,了却余生。
根据历史记载,守陵宫女制度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说是吕雉当权之后,因为嫉妒刘邦的其他嫔妃,所以将她们之中许多没有生育过的人发配到皇陵去守陵,这是实际上等同于流放,是带有极大惩罚性的。
自此之后,指定守陵宫女给皇帝守陵就变成了一种经常性操作,历朝历代在处理前朝妃子和宫女的时候,都或多或少会采取这个办法。
就比如说,西汉第十二位皇帝汉成帝刘骜有个妃子班婕妤,出生于名门望族,也是有名的才女和美女,刘骜十分喜欢她。
但不幸的是,班婕妤的儿子夭折之后,她就再也没有再生育过,而且后来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不断跟她争风吃醋,她因此开始失宠。
刘骜去世之后,班婕妤为了避免被皇后赵飞燕陷害,于是自愿到汉成帝陵墓守陵,她每天跟石人石马为伴,独孤而又落寞,不到一年就去世了,死时只有四十岁左右。
没过几年,赵飞燕和赵合德遭到太后王政君和大臣王莽陷害,赵合德自杀,赵飞燕则被贬为庶人,发配到汉成帝陵墓守陵。或许是守陵的生活太过于痛苦,赵飞燕无法忍受这种羞辱,没几天就自杀身亡。
到了东汉时期,守陵宫女基本就成为一种定制了,“谓宫人无子,守陵者也”。没有孩子的宫人就像是有罪似的,还必须去守陵,这实在是不公平。所以说,为什么那么多妃子都对生孩子这事格外关心,母以子贵是一方面,保命才是最紧要的。
唐朝时期也多是如此,要求没有儿子的妃子都去给皇帝守陵,以事死如事生为准则,要将死去的皇帝给照顾好。
凡诸帝升遐,宫人无子者,悉遣诣山陵供奉朝夕......事死如事生。-《唐纪宣宗二十三年》
所以说,武则天还算是幸运的,因为李世民仁慈,他死前让自己没有孩子封嫔妃都去感业寺出家,武则天因此躲过一劫,要不然她要么是被拉去殉葬了,要么就去做了守陵宫女了,也就没有后来的中国第一位女皇帝了。
自唐之后,宫中没有孩子的妃子的下场,大多数都去给皇帝守陵了,只有少数妃子被皇帝格外开恩,可以继续留在宫中生活,或者送到寺庙里出家。那么有人就好奇了,守陵宫女在皇陵究竟要干啥,她又是如何侍奉死去的皇帝的?
古代皇帝陵墓虽然规模浩大,但都是清净之地,四周都是高耸的大山和茂密的树林,方圆数里内都廖无人烟,偌大的陵园内也看不到几个人,而且还要住在陵墓的旁边,强烈的阴森气息给人一种很强烈的压迫感和恐惧感。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胆子得大,身体素质还得过硬,因为守陵宫女要干的事情非常具有挑战性,不具备这些素质是很难活下去的。
就拿唐朝来说吧,韩愈在他写的《丰陵行》有这样一段记载:
设官置卫锁嫔妓,供养朝夕象平居。
另外在《唐纪宣宗二十三年》中,还有一段记载:
具盥栉,治寝枕,事死如事生。
丰陵是唐顺宗李诵的陵墓,韩愈说自己在去丰陵的时候发现,丰陵有专门的官府衙门来管理陵园,陵园里面有许多首领的嫔妃,她们每天朝夕侍奉皇帝。
韩愈没有细说守陵宫女具体干啥,但是《唐纪》中却说,皇帝活着的时候是怎么被侍奉的,死后也是一样,所以守陵宫女要做的事情就是像平常一样侍奉皇帝,甚至还要做其他的繁琐事情。
结合一些史料,守陵宫女大致需要做的事情有以下几件:第一,陵园内的卫生需要经常打理,不能有杂草和灰尘,每天要上香祭拜和祈祷,给死去皇帝准备的所有生活用品也要定期清洗;
第二,每天给皇帝准备洗漱和起居用品,一日三餐按时给皇帝准备吃喝,祭祀的祭品也要定期更换,保证所有食物都是新鲜的,不能有腐败的食物出现;
第三,皇帝生前喜欢什么样的歌舞或者娱乐项目,守陵宫女们必须定期在皇帝陵墓面前表演,逢年过节尤其隆重,要让皇帝死了也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第四,按照朝廷礼仪,在特定的时间,守陵宫女们为死去皇帝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有时候还需要哭灵或者是祈福,甚至是念诵经书,举行游衣冠活动,等等。
当然了,以上事项是不可能在死去皇帝的墓室内进行的,一般都是在墓室上方的宫殿内进行的,因为那里有为皇帝准备的一切生活设施。
守陵宫女虽然看不到死去皇帝的骷髅架子,但是那种气氛还是很不好的,毕竟侍奉活人跟侍奉死人区别很大,没有人能真正做到事死如事生,也没人能做到不害怕。
据记载,守陵宫女在侍奉死去皇帝的时候,必须穿得漂漂亮亮的,毕竟演戏就要演得真一点嘛。而且守陵宫女们在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也必须要真诚,就比如说她们在对着死去皇帝陵墓哭灵的时候,那就得掉眼泪,如果不掉眼泪,被官员知道的话,可没什么好果子吃。关于这一点,唐朝时期的欧阳詹就说过:
妆容徒自丽,舞态阅谁目。惆怅繐帷前,歌声苦于哭。
欧阳詹说守陵宫女穿得漂漂亮亮地给死去皇帝跳舞,究竟是跳给谁看的呢?在繐帷前作出一副惆怅的样子,还边唱歌边哭,像是很悲伤的样子,其实她们并不是在为死去皇帝而悲伤,而是在为自己的悲惨遭遇而哭泣。
事实上,守陵宫女确实是很悲惨,她们之所以去守陵,是因为这个世界除了陵园就没有她们的容身之所了,她们一旦进入皇帝陵园,到死都不能出去,而且再也没办法见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了。
陵园内的物质生活倒不是很大的问题,关键是守陵宫女天天睡在坟陵墓旁边,而且每天要去侍奉死去皇帝,十分劳累,还必须装出一种虔诚的样子,这对于她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十分不利的。
这种生活其实生不如死,就像是唐代文学家罗隐所说,守陵宫女们一旦去了皇陵,就恨自己为什么当年不跟皇帝一起死,以至于现在在陵园里面强颜欢笑,载歌载舞,让人一日日憔悴,这种感觉比坐牢还难受,简直让人生不如死。
强歌强舞竟难胜,花落花开泪满膺。只合当年伴君死,免交憔悴望西陵。
这种制度在刚实行的时候,很多人不了解,但时间一长,守陵就变成了宫中妃子宫女们的噩梦。为了避免自己落下个守陵的命运,一些争风吃醋和宫斗的事情就因此发生,只要给皇帝生了孩子,或者是取得皇帝宠爱之后获得一定品阶了,就就有可能不会在皇帝死后被送去守陵的。
所以说,一般被送去守陵的人,都是既没有孩子,而且品阶还低的人,这也意味着她们没什么家族靠山,只能任人摆布。很多人在听说自己要被送去守陵,要么被吓晕过去,要么就托关系找门子,甚至有人因此自杀。
守陵宫女之所以痛苦,除了内心的恐惧和对生活的绝望之外,其实还有个难言之隐,那就是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年轻一点的女子,她们必定会有一个需要感很强的时期,但是皇陵中一年都没几个人去,需求怎么可能得到解决呢?
正所谓青苔无人迹,红粉空相衰,美女们只能相对伤心,欲哭无泪,时间一长,守陵宫女很容易出现精神疾病,而且寿命普遍都不是很长,没几个人可以长期在陵园里长期活下来。
事实上,守陵宫女制度其实是殉葬制度的一种变通,因为殉葬太过于残忍,宫女守陵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缺陷,不被世人指责,但这其实是一种比殉葬更残忍的做法,是我国古代一种很严重的陋习。
那么,守陵宫女如果去世了,她们会享受什么待遇呢?
事实上,妃子宫女们被确认守陵宫女之后,她们的家人其实是可以得到一定好处的,或者是成为朝廷世袭官员,或者是直接得到一笔钱财作为补偿,就等同于牺牲一个女儿换来家人的生存,甚至是荣华富贵。
守陵宫女在陵园里过着寂寞独孤的生活,长期遭受摧残,最后早早死去,但她们是没有资格葬在陵园里的,因为给皇帝陪葬的人,都是高级别妃子或者是功臣,还有少量被皇帝格外恩赐的人。
守陵宫女如果去世了,那么她就可以来开陵园了,被葬在其他地方,或者是她在生前指定一个地方,死后再葬过去。因为守陵宫女其实是有工资的,他们工作到死,多少可以积攒一点钱财,这些钱财足以支撑她们给自己选择一个葬身之所。
古代对于守陵宫女,其实还有一个比较好听的称谓,那就是“诸园贵人”,因为大家都知道她们是皇帝的老婆,所以就把她们叫做陵园里面的贵人,是一种尊敬的叫法。人们之所以尊敬她们,除了她们的身份比普通人尊贵之外,其实也是出于同情的心理。
而人们之所以同情守陵宫女,其实是知道她们都是因为没有儿子,或者是被皇帝给抛弃的女子,在来到陵园之后的生活也很苦闷。再加上朝廷会将守陵宫女宣传成是自愿为皇帝守陵的,这种歌精神感天动地,一些相信这种谎言的人自然会尊敬她们了。
所以说,守陵宫女们其实是美名在外,但吃的苦只有自己知道,但她们无法出去,也就没办法为自己辩解了,心中的郁闷就更加强烈了。
总结一下:
妃子或宫女原本的生活其实都还不错,但一朝被选为守陵宫女,那么就预示着她们社会性死亡,她们将成为世界上最悲惨的人群之一。
守陵宫女们虽然得到社会的尊敬,但是吃的苦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她们就像对待活人一样对待死去的皇帝,不但身体累,而且精神更累,还看不到任何希望,最后只能是在悲惨中早早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