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已是12月份,又到一年年末,接下来就是新年,新春,不妨跟着木木火先生一起念个旧
回家过年,过的确实是年,只不过是年这个时间含义,而不是团圆意义。物质已然丰盛不必追求,回家过年的人只好追求各类精神娱乐的方式,但是身处在村乡哪里会有大城市那般多彩的娱乐形式,除过打牌再无其他可以赏心悦目的事了,所以回家的人们总是呆不住,身在曹营心在汉,大概只有吃饭才算是一种团圆。
因故,回家的人便越来越少,尤其是年青人。除过这般缘故,年青人不愿回家,还因长辈虚情假意的嘘寒问暖和婚姻大事等情况的纠扰。愈发少了的回乡人,使得年更不像年,倒像是一场不可名状的又显得莫名其妙的怪诞的假期。年,虽然不再具有团圆的意义,但是乡村里的年味儿还是依然。
过年的头等大事就是一个字:肉。四川人是出了名的好吃嘴,如果桌子上少了肉那是有点食不下咽的,过年那就更不用说了,简直是无肉不欢,不论在谁家过年过节没有大块的肉是不好意思端上桌的。一般穷一点的人家,平日里很少买肉,但是过年了,是必须要挂几杆子肉出来的,毕竟一年到头了嘛,要打打牙祭。要在杆子上挂出货来,必然是要有肉来撑场子的,但是这么多肉都是买来的,岂不是很贵。这倒是简单了,秋收之后不是农忙时节,刚好又收获了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买回几头小猪仔养起来,到过年的时候刚好喂肥,杀一头肥猪便有几杆子肉了。宰杀的猪,大多是做成了香肠腊肉和各类风吹肉。做这么多肉,一是用来显摆,二则招待亲朋,三还可以放到来年吃,年年有余。农忙时节,不便去赶场,家里剩下的肉便可以帮助劳动的人补充体力。
一般在冬至之后就开始杀猪,一家一户必须杀一头,但是到现在这个年代就很少有人杀猪了,上街买肉方便了,而且现在人嘴也刁了,对于那些风吹肉不大爱吃了,也学城里人讲究个新鲜、健康。现在的城里人的确对食物很挑剔,城里的猪都是吃饲料和泔水长大的,所以他们就约着请老家的亲戚买土猪来杀,灌香肠秌(qiu,烟熏)腊肉,这般风味毕竟还是上等。
腊八这天全村有庙会,庙会类似于请客摆宴,各家除了要出点礼钱也就是功德钱,其实更准确的说是随意出些钱以便包住庙会的成本,另外还要带上一点大米,将各家的米汇在一起熬成一锅粥,但是现在人不爱吃白米粥,要吃白米干饭。待到中午要开饭的时候,全村人坐在一起,一边喝酒吃菜一边冲壳子。
过了腊八就来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必须是要用豆腐来祭拜灶王爷的,讲究一点的会在这一天前磨好豆腐,不讲究干脆上街买一块儿,中午的时候将豆腐用刀打成片状,下锅煎一会儿,倒蒜苗或芹菜,起锅的时候沟一点芡粉,一份家常豆腐就成了。下午的时候去竹林坝砍截竹子裹上竹丫枝打扫厨房的阳尘,收拾灶台,把大锅小锅端出去刮干净锅底的锅烟墨。据说当年有穷困的文人买不起墨,便用此写字,成就了一世功名。打扫完阳尘,抱好一堆上好的柴禾到灶跟前,整个祭灶就算完成了。当地人认为灶王爷是一家之主,是来保佑一家人的,但其他地方却说灶王爷在这天要上天告状。人们啊,真是可爱至极,深谙“吃人嘴软”的礼仪来封口,实在封不住口还用灶糖来粘住王爷的口。看来这王爷的确老了,每年都吃灶糖,每年都上当。至于当地为什么用豆腐祭灶,我现在还没搞懂,村里人也不再懂了。当年有些人家穷困,买不起豆腐,便在井里打碗凉水来祭灶。道教这个中国最本土的宗教也是很可爱的,它的可爱之处就在于神仙相当多,名目多数量多,一个小小的厨房就有一个神。想想这些古代人还真是可爱啊。
童谣里念的“过了腊八就是年”,但在乡村里是过了二十三才算步入年的轨道,也就是要祭了灶神才算数。
乡村里没什么小吃特产,大概炒花生算得上是。炒花生在村里算得上是很受欢迎的,过了二十三就开始炒了,炒花生一是可以当成瓜子一样用来消磨时间,二是待客的时候切点香肠腊肉就着炒花生就可以下酒,三是用来做汤圆芯子。各家各户都要炒一大锅,小娃娃负责烧火,大人负责炒,炒之前必须要搁点沙子,这样沙子的温度可以和花生更亲密的接吻,“生米很快就可以煮成熟饭”,一时间锅铲声、花生响子声、沙子声、柴火爆炸声,声声入耳。花生等好长时间还没炒好,小娃娃便等不及了,他们感兴趣的是,是从锅里抓一把花生,用火钳夹住直接烧花生。一边烧着一边炒着,不大一会儿,炒花生就出锅了,拿块米筛把花生翻到筛子上,花生就和沙子就被棒打鸳鸯开了。从筛子里把花生倒进蛇皮口袋里,拿铺盖盖上,等到热量散去就可以封上口袋的口子了,晚上去睡觉的时候被窝里满满都是温暖。
一般从腊月二十三以后直到年前,各家就开始请客了,但这请客请的基本上是自家爹妈和兄弟姐妹。年后从正月初二开始,就是大规模的请客,堂表和各路亲朋好友都要来。但在正月初二这天,必须是要回娘家的,准备上红包还有礼物,礼物至少要有两瓶酒。现在酒类多样化了,以前是全兴、泸州老窖、沱牌大曲。除了备礼,女婿是要在老丈人家的厨房里露一手的,中午陪老丈人和舅子喝酒,下午再陪着打麻将,和老丈人打麻将必须讲究一点哲学,允许老丈人赢你的钱,你就是不能赢老丈人的钱,要不然,你懂的。
年前,赶场是一件大事。场就是集市。为什么说赶呢,必须是要趁早的,晚不得,晚了就没啥人了,一是不热闹二是遇不上好东西三还可能已经收摊了。赶场的重要意义就是买新衣服和置办年货,蔬菜、烟酒茶糖、瓜子、饮料、水果、鞭炮、对联、装饰画、香蜡钱纸。最后一次逢场,几乎每家每户是要去赶的,哪怕东西都买好了,也要去逛逛看看。离我家最近的场,也是最热闹的场,是国历的日子逢双不逢单,就是说基本隔一天逢一次场。年前赶场,村里人还会把自家的鸡公、鸭子、鸡蛋、鸭蛋送到街上售卖,这些农家东西很受欢迎,价高而且卖得快。
赶场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各家都要买好香蜡钱纸、酒和鞭炮,以便去祭祖。杀好烧鸡公,提上秌好的猪尾巴,背上香蜡钱纸等祭品,拿上锄头砍刀,一家人就转山转水去上坟祭祖。祖坟分布在水库周岸的山坡上,前去祭祖真是爬山涉水啊。山路不好走,锄头正好开路。经过一年的时间,坟上的杂草和杂树疯狂生长,这是好的象征,但是村里人却认为杂草杂树影响了坟里先祖,说是树根会把老人家捆住,所以锄头和砍刀就有了必要性。有的坟茔常年无人来祭奠,善良的村里人在祭奠自己先祖的时候,也会给那些无人祭奠的坟茔点一把香烧一堆纸倒一口酒。除了祭祖,还要祭拜村里的土地庙,一方土地保佑一方平安,而且村里的土地据说还是一对骚土地,专门送儿子的,如果哪家想要生儿只要去祭拜这老人家,基本能成。
三十这天一大早起床吃过早饭,村里人就把各种腊味往锅里炖,只等中午开饭。年年有余,所以中午要吃鱼,香肠腊肉还必须摆。开饭前摆好碗筷,到香火(天地君亲师位)前焚香点蜡烧纸请自家已故的宗亲和各路神仙到饭桌前用餐,然后开始放鞭炮吃午饭。午饭之后,要给自家的果树喂饭,用刀在树干上砍个口子,灌上米饭和腊肉,说是果树在这天吃了年饭能通灵,来年果子结的又多又大还甜。此中真假,自己判断就好。
守岁,现在村里人家几乎不兴这玩意儿了,因为熬不住啊,早早睡了去。守岁的差不多是那些看春晚的和打麻将的,不过也不会熬通宵,顶多两三点就睡去了。零点钟声刚一响起,此起彼伏的炮仗声就来了,鞭炮烟花一波又一波。不过,很多人家还是会等到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再放鞭炮,毕竟半夜爬起来,极冷又扰了清梦。
放了鞭炮就该搓汤圆了。汤圆被叫做元宵,正月十五才是元宵节,为什么四川人会在正月初一的早上吃汤圆呢?现在我还没听到有人说明白过。以前的汤圆粉全是自家屋里种的酒谷磨成的酒米(糯米)粉,汤圆芯子呢,是在赶场的时候买的黄糖加上用对窝舂好的炒花生、猪油制成,再配上一个荷包蛋和自家酿的米酒醪糟,真是绝佳的风味啊。不过现在的人已经懒了,汤圆不用搓了,直接在街上买好现成的,撇脱得很。
初一中午要吃青菜,据说是吃了青菜才勤快。我说能不能不要这么可爱。懒就算了嘛,这借口还有模有样的。不过也有说,吃了青菜平步青云,吃了青菜青云直上,云云。真是有意思啊。初一有件头等大事就是不能洗衣服,不能扫地,即便再脏也不能扫,说是把家里的财宝都搞出去了,要年年有余呢。
初二开始走人户,一般亲戚多的要走到初八九。初八九之后基本没啥了,算是过完年了。但是还是有点讲究,最好不要扯经打捶,也就是和气一点。大家口口相传的一句话就是“老大个正月间……”,一切都要吉利一点,干脆一点,不要扯来扯去。
初二是鸡的生日,家里养鸡的,会对鸡娃子们好一点,让鸡娃子们吃到白米饭。接下来的时日就尽管走人户,没啥讲究了。因为七不出八不归,过了初七村里人都去打工了,所以年也一般到此为止。虽然年已经过完了,但是到了正月十五这天家里的午饭还是会丰盛一点,但比年三十的饭要低一个档次,不过也不会轻而易举的将就。这天要切忌,不敢动针线。据说这天老鼠嫁女,动了针线,这年老鼠会疯狂地生儿打洞,咬烂衣物的。
年味儿依然,回乡的带不会年的味道,反倒是离乡的人会年的味道带走一些,直至家乡在无味道。回乡又离乡的人,总会把家里的腊味带到自己的第二故乡,在那里记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