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万物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这个气清景明、万物皆生的时节,是自古以来人们祭拜先人的传统节日。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
清明祭祀时间各地都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会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旧时的山东,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进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也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清明这天除了祭祀之外,各地还会做一些丰富的美食。比如江浙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江西人在清明节喜欢动手用艾草做清明果艾糍。清明果艾糍不仅味道甘甜美味,而且还有止咳化痰、镇静安神的药用价值。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美味,古时叫“寒具”。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糕制成飞燕形,用柳条穿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清明吃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薄如纸。馅分咸、甜两种: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糖葱”的为甜馅。食用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族的乌稔饭。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节食乌稔饭的习俗。
清明节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既有隆重庄严的祭祀、扫墓、上坟等习俗,也有欢歌笑语的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等活动。这些,我们都可以在古瓷中所见到。
踏青又叫春游。三月清明,春回大地,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宋代诗人苏辙《踏青》:“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描绘的就是清明时分人们结伴踏青的情形。
蹴鞠是古代清明时节人们经常进行的一种体育活动。蹴鞠是一种皮球,起源于宋代。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南宋宋诗人陆游在《感旧四首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描写过这样的情景:“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
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桠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唐代诗人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