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的中国人,或踏青寻访,或祭奠扫墓,或插柳扶枝,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已故亲人的追思。有的人写诗文以表达情怀,因而也就有了诸多写清明的诗文,这些文字留下来,渐渐成为一道道文化景观,脍炙人口,耳熟能详。
写清明的诗最有名的莫过于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在于语言浅显,而意蕴无穷。它的情感一层层加深加厚。前两句写诗人在路上走,不提防下起了雨。本来幻想着春和景明,姹紫嫣红却赶上闹天气。这天气是有点闹心。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这场“泼火雨”也确实闹心,那“断魂”又该怎么说呢?“魂”在诗歌里是精神、情绪之类事情。本来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没曾想一场大雨浇灭了种种计划好的打算。因此这对于诗人来说无疑是伤怀落寞的。但是凭你怎么想也不至于“断魂”呀。这一点,恐怕要联系到诗人这个特殊身份的作者了。诗人大多数是感时伤怀的,要不然就不会是“诗人”了。
这首诗的后两句则在前面“断魂”的基础上更加耐人品味。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牧童遥指杏花村”,有人说“杏花村”应该指的是酒家,因为前面就有交代,诗人在问“酒家”呢。也有人说,杏花村也许是指一个村子的名字,里面有酒家。以上两种说法都说得通。这个“遥”字也用得好,不一定指酒家遥远,这样理解文义是不对的。它似乎告诉我们,“杏花村”是有的,不远也不近,这个遥增加了意韵,为整首诗增添了想象的空间,颇耐人寻味。
据《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牧童遥指杏花村。CFP供图。
写清明节别致的还有一首宋代吴文英的《点绛唇·时霎清明》:“时霎清明,载花不过西园路。嫩阴绿树。正是春留处。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征衫贮。旧寒一缕。泪湿风帘絮。”这阙词中,吴文英以细腻的笔触描写自己与苏姬之间的缱绻情怀。第一句写明季节、地点,第二句中的西园即作者在苏州的居所。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夏承焘《梦窗词集后笺》:“凡清明、西湖、伤春词,皆悼杭州亡妾之作,其时在遣苏妾之后。”据此可作为判断依据。
“燕子重来”与“风帘絮”情丝蕴藉。其中,“嫩阴绿树”化静为动,赋予绿树蓬勃生机,意象幽美恬静;“风帘絮”化动为静,在柳絮飘飞之后,便是一派静穆的意境。全词没有生僻的典故,而意境不凡,清空晓畅,淡雅静穆。
同是清明节,在丰子恺笔下,不仅有礼俗的记忆,更有无限赏心乐事。“借墓游春”是他在老家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人过清明节时的印象。丰子恺老家上坟分为三天,第一天寒食节,下午家人们走路去上“杨庄坟”,因为老幼不参加,丰子恺直到七八岁时才能去。由他家的茂生大伯操办,到农人家借条凳来摆祭品。拜完了大家就可以玩玩。“有的吃甜麦塌饼,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蚕豆梗来作笛子。蚕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几个洞,作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来,装在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发音竟也悠扬可听。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响了”(丰子恺《清明扫墓》)。其实孩子们的乐趣不是祭拜本身,而是农村物资的新鲜带给人的无限生趣。作家写蚕豆笛子的制作不厌其烦,娓娓道来,令人着谜。
第二天清明节上“大家坟”,指的是祖坟。有钱人家祭祖是很讲究的。“坟共有五六处,须用两只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轮流作主。白天上坟,晚上吃上坟酒。这笔费用由祭田开销。祖宗们心计长,恐怕子孙不肖,上不起坟,叫他们变成饿鬼。因此特置几亩祭田,租给农民。轮到谁家主持上坟,由谁家收租。雇船办酒之外,费用总有余裕。”这种习俗在当时无疑是隆重的,可以想见其场面之隆重。这是真正的追念祖先,表达感恩了。礼节虽然繁冗,耗时也长。然而对于少年丰子恺来说,所惦念的还是这顿船上烧出来的“上坟宴”,尤其是其中一个仪式,里面有“抢蛋吃”。“孩子们中,谁先向坟墓土地叩头,谁先抢得鸡蛋。我难得抢到,觉得这鸡蛋的确比平常的好吃。”因为人多,难得抢到,于是念念不忘。因为乡下的玩耍,一整天可以放松,这对于孩子们们来说便是世间乐事。也许,这才是孩子们真实的想法。
第三天去上“私房坟”,也就是自家亲人的坟墓了。作者说自家人去,倒也有自己的乐趣。走水路五六里即到。附近有庙,叫三竺庵,“和尚来问讯,送我们些春笋。我们也到这庵里去玩,看见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见天日。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
看来,清明节的主要作用除了追思先人,不忘祖恩之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郊野踏青之乐,其中还有采野菜和童年玩耍。大人也难得出来放松,这个时候,一家大大小小既可以团聚,欣赏春天明丽的景色。那种田园之乐,那种对于山川景物的憧憬和童心的真挚表现,往往成为诗人作家们笔下的“赏心乐事”。
想起来,清明节确实不只是悲伤逆流成河的。同样有杏花春雨,有亲情牵挂,有采撷之乐,有童年游戏。清明,也就成了各自心中的千千结,成了岁月里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写照!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