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就要到了。
大宝知道后再度开启提问模式:
爸爸,清明节是什么节啊?有什么好玩的?
清明节为什么要去扫墓啊?
清明节有什么好吃的啊?
既然是过节,我见到老师同学时能不能说“清明节快乐”啊?
说到清明节,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上坟、扫墓,清明节就是寒食节,寒食节就是清明节。
实际上,清明节跟寒食节还真不是一回事。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又名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
现代的清明节,实际上是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合流后的节日。
清明节由来
为什么会合流呢?因为三个节日的日期非常接近,都在农历三月上旬,寒食节在清明节前几天,上巳节则在清明节后几天。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天。相传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需要禁烟火、吃冷食,祭拜先祖。实际上寒食节并不是因介子推而设。据《左传》和《史记》记载,介子推确实是重耳的家臣,随他颠沛流离,也确实隐居起来不受封赏,但并不是被放火烧死的。
第一个说介子推被重耳派人烧死的,是在西汉末年刘向所著的《新序》,但书中没提到寒食是为了纪念他才出现的习俗。
汉代,特别是东汉,经学兴盛,人们为了彰显孝道,一个寒食节居然要禁火一个月,很多人因此得病去世。到了东汉末年,蔡邕(蔡文姬的老爹)终于在《琴操》中补全了介子推被烧死、晋国上下用寒食来纪念他的故事情节。不过当时寒食的时间不是农历三月清明前后,而是在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传播范围仅限于介山附近的太原、介休等地。东汉末年,曹操严令禁止这种变态的自虐行为。后赵皇帝石勒、北魏孝文帝元宏也禁止过这种极端行为。但清明节寒食的习俗还是在魏晋南北朝之际从山西扩展到整个北方。
可见介子推被烧死引来寒食这个习俗,是后人从他的经历脑补出来故事。
为什么清明的禁火和寒食习俗在官方禁令下仍然得以在民间发展呢?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取火耗时很长。火燃烧起来后往往舍不得将其熄灭,而是用柴火将其保留为没有火焰的火种状态,再要生火时,就用火绒等引火物来接触火种,重新点燃。每年冬去春来,冬季用来保存火种材料(槐树)就要换成春天用来保存火种材料(榆树),这就是流传几千年的“改火”。
“改火”的时间,恰好在冬至后天左右的清明前后,因此就出现了清明节禁火的习俗——以免在改火过程中失火。之所以要加入介子推被火烧死的情节,或许是为了警示后人——连介子推都被烧死了,大家更要小心看好火种。
也正是在汉代,清明节开始与寒食节合流。
上巳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相传源于纪念黄帝诞辰,即祓禊的日子。魏晋之后,上巳节改为农历三月初三,风俗是登高、赏花、祭祀、沐浴。
上巳节出现的时间比清明节更早,也更流行——清明前后,天气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各种疾病高发。为了预防疫病,人们往往会在上巳节这天大搞个人卫生,彻彻底底洗个澡,再去河水里把冬天穿的脏衣服盥洗干净,保持清洁健康。
汉代,每年三月初的修褉节奔放而壮观,官民百姓不论男女都会来到河边清洗。魏晋南北朝时开始区分男女:女人们出门去河边洗衣服洗澡,男人们则聚在一起吃喝玩乐,有身份的人还会一边喝酒一边写诗。王羲之的名篇《兰亭序》就是在三月初三上巳节上喝醉之后写下来的。
上巳节离清明节很近,且都有踏青游玩的节目,到了唐代,二者也开始合流。
而清明节最初的主要习俗是踏青郊游,大家开开心心地出去玩,户外娱乐活动非常多,且男女共同参与,不但不是个悲伤的日子,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全民狂欢节。
隋唐之前,上巳节的地位最高。到了唐代,拔河、蹴鞠秋千等大量的娱乐活动在民间流行,清明节继续吸收包括插柳、放风筝、扫墓等上巳节与寒食节的习俗,最终演变成现在我们熟悉的清明节。
清明节习俗
拔河
拔河诞生于春秋战国,最早叫“牵钩”“钩强”,是军队里用来比赛较量的一种游戏,唐朝时改名“拔河”。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之一。每逢祭祀活动,都会出现大型拔河比赛,热闹非凡。
蹴鞠
蹴鞠就是古代的足球。相传是黄帝发明,跟拔河一样,最早是用来训练士兵、提升士气的活动。到了唐代,蹴鞠开始在民间流行。由于不像马球那样需要准备马匹球杆等昂贵的装备,蹴鞠更受普通百姓欢迎,在宋代达到巅峰,成为清明时节人们最喜爱的一种游戏。
荡秋千
如果说拔河和蹴鞠是男性运动,那么荡秋千就更适合女性和孩童游玩。荡秋千起源于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后来传入中原地区,因其制作简单,容易学习,而深受人们喜爱。隋唐时民风开放,荡秋千就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重要的民间活动。女子荡秋千更是唐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斗鸡
斗鸡最早出现于春秋时。到了唐代,上到皇帝下到百姓,举国上下斗鸡成风,都城长安和洛阳还会在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上巳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举行规模盛大的斗鸡比赛,以示天下太平。
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起源于一种古老的巫术——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身上的晦气。因此每到清明,很多人都会在风筝上写上各种灾祸疾病,等风筝飞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着这一年的疾病、秽气都被风筝带走。久而久之,放风筝就成了清明节男女老幼都喜爱的游戏。
扫墓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每到清明,人们都会寒食禁火,在墓地坟前或是家中祠堂焚香叩拜、祭奠先人。这个传统流传至今,衍生出诸如网上祭拜等多种多样新型的祭扫方式。
射柳
射柳是古人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就是把鸽子塞进葫芦里,然后把葫芦挂在柳树上,张弓搭箭去射葫芦。鸽子受到惊吓就会从葫芦里飞出来,以鸽子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清朝初年,官府颁布“禁武令”,不许民间习武和拥有弓箭等武器,射柳才渐渐消失。
踏青
在与寒食节、上巳节等古老节日合流前,踏青才是正宗的清明节习俗。每年清明前后,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人们都会离开家中郊游踏青,享受春光,散去猫了一整个冬天的萎靡之气。
约会
古人在清明节里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约会。君不见“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男男女女,踏青郊游,一见钟情,私定终身。
因此,清明节遇到亲友对你说“节日快乐”,大可不必把它当成晦气和诅咒而懊恼,这说明你对清明节的了解还不够。清明节习俗之丰富,远远超出了单一的“哀悼追思”,不是一个只能悲伤的节日。你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地回应一句“节日快乐”,彼此彼此。
青团吃甜还是吃咸?
至于清明团子是吃甜还是吃咸?
这个问题不仅涉及甜党咸党之争,难免还要开个地图炮?
严格来说,青团并不是清明节的原产,而是寒食节的食物。
为什么呢?
因为寒食节不生火。不生火就无法做热食吃。
总不能为了过个节就活活饿死吧?
古人会提前准备一些不用生火也能吃饱的东西。根据中医原理和古人的认知,吃生冷的东西会伤害五脏,而用青色树叶浸染过的食物则有克制寒气入体、助长阳气的功效。这就是古人在寒食节前准备青色食物的初衷。
到了宋代,四川百姓会在寒食节前采集杨桐、细叶冬青等树木的叶子,榨出这些树叶的绿汁,再染到提前蒸熟的米饭上面,让饭变成青色。这种青色的饭食既可以用来祭祀,也能当成寒食节期间的食物。这被认为是青团的最早起源。
明朝人继承和改造这一习俗,用糯米取代米饭,做成一种“青白团子”当成寒食节的祭品和食物。
在清代,清明节与寒食节彻底合流,青团也逐渐从祭祀食品变成大众小吃,节日里可以吃,平时也能吃。
那么清明团子开始时为什么会被做成甜的呢?
这是因为在古代,吃甜食才是有钱有闲的象征啊!
青团最早出现在四川,随后传播到江南定型并发扬光大。相比北方,四川和江南在古代都属于比较安定、老百姓生活相对富足的地方。
人不吃盐会死,所以盐不论对穷人富人都是初级必需品。
不吃糖不会死,糖在古代属于解决温饱之后的奢侈品。
只有在生活水平比较高的地方,人们才会有心思去把食物做得更好吃些,会去用糖豆沙和甜猪油作为馅料。用来做青团皮的糯米也不便宜。用这些相对“昂贵”食材制作出来的点心,才能体现品味和格调。
不过到了现代,青团跟粽子、月饼、汤圆一样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口——传统的芝麻、豆沙等甜馅儿之外,咸味馅儿也大行其道。最典型的就是肉松馅、蛋黄馅和火腿馅,高档点的还有蟹黄馅。此外还有西点系统的巧克力、抹茶馅,水果系统的芒果、蓝莓馅,居然还有榴莲馅,连辣味都被做了进去。
真真是没有想不到,只有不敢做。
好吧,只要有糯米的地方就有甜党和咸党之争。
喜欢吃甜,说明我们自古以来生活好。
喜欢吃咸?说明你们以前很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