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运河边的石门人是怎样过清明的

运河小子

旧时怎样过清明,得益于乡贤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上坟》,让我知道扫墓并不是“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而是一件无上的乐事。

人们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而且清明还有“头麦日,二麦日,三麦日”之称。石门民间有“三日清明四日年”之说法。

对于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天真烂漫的儿童时期,因当时提倡破四旧,从未经历过,在心目中停留的永远是爷爷奶奶讲的老底子的故事。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老一辈人开始在默记于心的地方堆起一个个小小的土堆,告诉后代,这是祖宗的坟墓,于是中断了将近二十年的清明节上坟习俗,又悄悄地盛行了。

在对传统文化日益重视的今天,清明作为传统节日,越来越被当代人所重视,在运河石门湾更是别具一格。

墓祭是清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民众把墓地看成是死者生活的场所,墓穴相当于房屋,坟墓如果长满了青草或者坟土流失,就像房屋被毁坏了一样,因此必须除杂草,填新土,等于是对死者房屋的修缮。有条件的人家,清明时还修坟立碑,可见祭祀之重要。

“土庶并出,祭祖先坟墓,谓之‘上坟’”。

这一些举动,必定会动土,因此上墓祭祖时有请土地神的习俗,祭品一般为:鱼、肉、鸡蛋三样荤菜、还有三样素菜、三样水果。先在坟前拿一个小竹匾,放上祭品请拜,筛三次酒。在祭拜的过程中开始修缮坟墓。还有一些人家在墓前“烧纸钱”,意思是给先祖送钱花。

清明节,男女老少出游,称“踏青”,运河西岸的农民则有游含山轧蚕花之习俗。亲友互邀作客,有“清明大如年”之说。清明期间,旧时还有“摇快船”之俗,附近的双庙渚和含山均有蚕花盛会,热闹非凡。

传统的含山“轧蚕花”活动,主要以背蚕种包、上山踏青、买卖蚕花、戴蚕花、祭祀蚕神、水上竞技类表演等为主要内容。这时麦子已开始吐穗,随手拔一根麦穗的茎杆,去掉隔节,用嘴吹气,竟能发出悠扬可听的声音。可惜这种笛寿命不长。拿回家里,就枯干,吹不响了。

含山已是人们心目中的蚕神圣地,有蚕桑“正宗”发祥地的意味。所以蚕农们每年清明都要来游含山、轧蚕花、踏踏含山地。蚕姑在踏蚕花地之前都要先到山顶宝塔旁的蚕神庙进香。年长的人身背红布“蚕种包”,将自家今年头蚕蚕种纸置于包裹之中。上山绕行一周,让蚕种染上含山的蚕神喜气,以祈求今年蚕茧丰收。蚕妇们则争购精美的彩蚕花,簪戴头上,卖蚕花的会找商机,把花插在甘蔗上叫卖,意为“甘蔗节节高,蚕花插在上面蚕养得好”。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节,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二百多年前的清嘉庆《石门县志》记载:“清明节折柳于插簷户”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清明日前一夜称“清明夜”,也称“寒食节”,旧时农家大门边插杨柳,男女襟前髻边均戴柳叶,有谚:“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民以食为天,传统的节日必有传统的美味佳肴,农家过清明节主要和蚕事有关,清明前三天,家家户户敬神祭祖,请“蚕花五圣”、“马鸣王菩萨”,祈求蚕业丰收。因此这里便形成了一些全国特有的传统小吃,连清夜饭的吃法也有特别的讲究。

清明圆子,是用糯米粉做成的青、白色的茧形粉团,约有乒乓球大小。青色的是用石灰渍好的南瓜秧叶揉合糯米粉所制,色泽青翠,以“五白二绿”为一帖,故有“清明圆子绿顶头”之说,上蒸架蒸熟,掀开锅盖来,青是青,白是白,散溢出一种特别的香气、清明团子蘸糖吃,软、糯、甜,极好!

对此清嘉庆《石门县志》有明确记载,“户各祭祖瑩,其米食用青白圆子”。青白圆子是运河边扫墓的专门用品。大多妇女心灵手巧,还信手把米粉捏成猪头、鸡、鱼形状,俗称“三牲”。清明圆子和“三牲”为蚕花诸神的祭品。

还有一种叫甜麦塌饼的美食,又叫芽麦塌饼、甜麦园子等,顾名思义就是甜甜的、软塌塌的。清明吃甜麦塌饼的习俗范围很小,甜麦塌饼是寒食。需要用到的主要材料有:芽麦、草头、粳米粉、糯米粉。

芽麦要在清明前半个月,就要把麦子放在水中浸透,洗净后放在竹箩中,上面盖上一点干净的稻草,摆放在暖和的阴暗地方,待上面铺盖的稻草干时,再浇上一点水,八天十天后,麦子在箩内发芽。

草头:乡间称白夫子,是做甜麦塌饼不可或缺的原料。回家清理干净,沸水滚煮,沥去汁水,然后捏成拳头大小的青草团子,平放放入油锅中生煎,煎熟出锅的芽麦塌饼,清香扑鼻,油光黄亮,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糯而不腻。有的人家还在饼上散些芝麻或是桂花,于是便有了芝麻甜麦塌饼和桂花甜麦塌饼的名号。

粽子是必不可少的,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是用来纪念屈原而的,而石门湾里却与众不同,清明节就包粽子了。寒食节就在清明之前。寒食节是不可以生火做饭的。所以粽子就成了不二的选择。清明前夕,蚕乡家家户户都包粽子。过了清明,农活也忙了,而且白天的时间也特别长,粽子成了农忙时方便食品。

石湾蚕乡裹的粽子,是圆锥形的。这种粽子要么就是白米粽,要么掺几粒赤豆,那就变成赤豆粽了。这样吃起来带点甜。

裹粽子前几天,得把裹粽子的箬叶先用水浸好。等裹粽子那天,把箬叶清洗干净。再把浸泡了一段时间的糯米倒入一只面盆里。如果要放赤豆也得事先浸泡好。蚕乡的妇女们,个个都是裹粽子的高手。人人心灵手巧,裹的粽子结实好看。

裹粽子时,把两只条子凳并拢。凳子上放那只盛满糯米的面盆。箬叶就放在桌子上。箬叶旁边横放着一把清理干净的糯稻柴。两手拿着箬叶,然后轻轻的把箬叶卷成一个锥形。左手捏住粽子,三只角不能松开:扯一根糯稻柴,用牙齿咬住一头,右手拉住糯稻柴,在三只角之间按顺时方向扎两圈,要扎得紧紧的,最后打一个活结,不要打死结。打了死结解不开的。

烧粽子也不是一时三刻就能烧好的。镬子里放一镬子水,把一串串粽子放进子里。灶里用桑柴烧。火旺,水沸,镬子里粽子开始飘着箬叶的香。这香味随着水汽弥漫在屋里,弥漫在屋外。家家户户都飘着粽子的香。整个村子都沉浸在这浓浓的箬叶和糯米的香味之中。

蚕乡清明里的粽子是招待客人的。蚕乡,清明大似年,照例要做客人。客人来了,那八仙桌上早就放好了一盆剥好的粽子。小时候,祖母常叫我们猜谜:“外婆拉台子上有只青壳田鸡,戳枪咬口。”不用猜,就是粽子,而且是赤豆粽子。有些人家请客人吃粽子的时候,还在那一盆粽子旁边放一小碗白糖。吃粽子的时候,蘸点白糖,吃起来就有一种甜甜的感觉。白糖蘸粽子,是很奢侈的。

吃清明夜饭要有炒螺蛳、藕嵌糯米、芽蚕豆、等小菜。吃螺蛳是一种传统,吃完后把螺蛳壳撒到屋顶上。据说是螺蛳壳能除“瓦蛆”。

江南暖湿,每到农历五月要做“黄梅”,空气特别潮湿,人家屋顶瓦片下的苇篱会孳生一种叫瓦蛆的毛虫,掉在身上就会红肿起块,痒痛难忍。瓦蛆嗜油,喜欢钻入螺蛳壳内吃残存的油,但一旦钻入,便再也出不来了。

除吃螺蛳外,石门农户桌上还有两道菜必不可少,一是芽蚕豆,一是糖藕灌糯米,各有寓意,芽蚕豆祈养蚕兴发,糖藕则寓蚕丝长。有的人家还要吃水菜(河蚌),说是吃了河蚌徬(比)得过别人。其实这也是石门人的一种美好愿想,讨个好口彩。

清明过后,各种农事要忙,故有“清明夜饭吃得早”之说,一般农家四点以后就开席了,吃过清明夜饭,让小孩子去竹园摇竹,为讨个好口彩,一年更比一年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803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