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件大事。出远门的人会想方设法赶回家,无论工作多忙的人,也都要放下手中的活儿,安安心心地过个年。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在我的老家重庆市云阳县南部山区农村,过年是从杀年猪开始的。到了腊月,每户农家的当家人就会翻开泛黄的老黄历,选个吉利的日子杀猪。猪杀好后,便开始熏腊肉、香肠,慢慢等着过年。
乡下人把每年旧历的岁末和岁首叫做过年,岁末叫“大年三十”,岁首叫“大年初一”。俗话说,正月忌头,腊月忌尾。由于农村常年烧柴或烧煤做饭,烟雾残留的物质会挂在梁上,形成所谓的尘灰。新年新气象,再破的屋也要打扫。岁末这天,早饭后,男人们开始打扫卫生,长长的竹竿儿扎上稻草,楼上楼下,就连平日最不注意的地方也清扫得干干净净。女人们则煮鸡炖肉,筹办丰盛的午餐,还要推汤圆面、做米粑、磨豆腐等。
大年三十中午,家家户户便开始敬天地、敬祖先。祖先就供在堂屋正中,叫做“香火”。祭品是雄鸡、猪头肉、白酒。祭祀时,点上香、蜡烛等,接着全家人开始跪拜,由家中老人通禀祖先,祈求保佑全家平安幸福。敬完天地、祖先后,女人继续到厨房做饭菜,男人便开始贴春联。
吃年饭一般安排在正午。家乡的年饭特别丰盛,一般要搞七八道菜,家庭富裕的,人口多的要搞十几道菜。这些菜中,鸡、鱼两样是必不可少。鸡为“凤”,取“龙凤呈祥”之意;鱼要上桌,但不能吃,要留到正月初一才吃,表示“年年有鱼(余)”。吃年饭时,不管人多人少,全家都必须围坐一桌,以示和睦、团聚。
年饭后,全家都穿上新衣,各自去玩耍。老人们喜欢三五人一起说笑、聊天、拉家常;青年男女和小孩多喜欢到就近的场镇,去看耍狮子和其他表演。
晚餐一般不讲究,吃些中餐剩下的饭菜即可。晚饭之后,男人多站在院坝观察天象,以预测来年收成。女人则领着孩子给果树灌年饭,据说这样做果树就能多结果少生虫。
守岁从晚饭后即开始,一直要守到子时,家家户户放鞭炮以示辞旧迎新。这天晚上,每个房间都要通宵点灯,叫做“长明灯”,意思是“一灯照两年”,象征岁岁光明。家里亮堂堂的,人人穿着新衣服,火旺旺地燃着。随着鞭炮声的消失,沸腾的山乡这才伴着人们的入睡而平静下来,直到寅时“开井”的鞭炮声迎来新年正月初一的曙光,乡村这才又慢慢热闹起来。
所谓开井,就是在寅时男人挑着水桶到井边,打开头晚封闭的水井,迎接水神回来。再从井里挑水回家。这水就叫寅水(银水),预示新的一年里,银子像水一样涌进家里。
正月初一大早,朦朦胧胧听到远远近近的鞭炮声,那是各家在“开财门”了。醒来的第一件事是翻开枕头,那下面照旧有一个昨晚上母亲塞的红包。穿戴好,来到堂屋,长辈们早已坐在那里说话了,晚辈人照着老辈子叮嘱了千万遍的话,挨家挨户地去拜年。早餐家家户户都吃汤圆,汤圆又叫“元宝”,元宝是银元的别称,有“招财进宝”之意。中餐吃豆腐和鱼,晚餐食面条。
从正月初二开始,亲友之间互相拜年。这样的“拜年”,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日正是年过完了。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昔日许多过年的风俗改变了,但过年的喜庆却有增无减。魏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