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将军岭南第一站6祭拜大舜

六、祭拜大舜

席间,龙太守还谈到大舜南巡,崩葬于郡城西面的九疑山上。马援有感于舜帝南巡的功绩以及双鹿悲鸣跪报噩耗的故事,决定要去祭拜大舜,寻访大舜帝的遗址。

此举得到了零陵太守及在场人员的赞许。但副将、监军刘隆则坚决反对,双方发生争执。马援崇尚大舜“物埠民丰”的理念,决心排除刘隆单纯的军事思想,坚定地把军事行动与岭南开发结合起来。何况大军正在灵渠清淤,不能前行,抽个空去看看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马援为什么要去祭拜大舜?

原来,舜帝是我国上古时期的五帝之一,中华民族的始祖,华夏文明的奠基人,距今约多年。他姓姚,名重华,因建国于虞,史称虞舜,青年时代以孝行闻名,因朝臣四岳推荐,尧经过多方考验,禅位于舜。舜在位四十九年,他召见诸侯,考察民情,选贤事政,明定赏罚,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政治兴革,励精图治,实现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天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人们的崇敬,史书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这是对他的最高评价。

舜帝画像

有关舜帝南巡的故事在零陵这一带广为流传。

传说尧舜时期,因南方山多地少,水患严重,交通不便,生产力低下,时称“三苗”的南蛮民族备受歧视,曾与炎、黄集团有过抗争,但没有成功。虞舜在位时,将三苗首领和共工、欢兜、鲧等“四凶”分别放逐或杀戮,对于罪不至死的三苗首领有苗则发配到华夏最南边、与苍梧古国交界的“苍梧之野”古零陵一带,让其远离朝廷,远离自己的部落中心,使之想造反都力不从心。舜帝实施怀柔政策,以文教感化苗民,而且非常诚心。此后,苗人逐渐消除了以往敌视华夏人的心理,接受了华夏政权的统治。

转眼,又到了五年一次的巡狩期,舜帝照例要到全国各地巡视一番。这回的重点是南方三苗部落,一是因为三苗部落的地域最大、人口最多,安三苗就等于安天下;二是因为舜帝数度巡视,也只到过长江流域,尚未到过真正的南方;三是三苗部落首领归顺王朝已经好几年了,很有必要去看看他,以巩固边防和融洽民族关系。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舜帝带领一干人等,从鸣条出发,南渡黄河,经中原大地,来到南方三苗国驻地考察巡视,这个地方就是零陵。由于上了年纪,体力已大不如从前,途中病倒,不幸驾崩在“苍梧之野”零陵(今广西全州)。所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舜帝的妻子娥皇、女英闻此噩耗,便一起来南方寻找舜帝。二妃来到湘江边的三江口北渚,寻夫未果,恸哭不止,泪尽溺水而亡。“斑竹一枝千滴泪”,秦始皇深感其诚,为了纪念舜帝,遂将舜帝崩葬所在的地方设置为一个县,取名零陵县,地域包括今全州、资源、兴安、灌阳和桂林一部分。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又在零陵县的基础上升级设立了零陵郡,将其从长沙郡独立出来,辖区范围包括今湖南永州的大部、邵阳市西南部、衡阳市西南部、广西桂林市大部分。零陵因此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在马援的坚持下,龙太守陪同马援,一行人骑着马去探寻舜帝遗迹。

他们首先来到离零陵城最近的虞帝岭,距零陵城仅有数里之遥。这里有传说中的大舜巡行处及舜帝行宫,该山也因此称为虞帝岭,也叫皇帝岭。在山脚下,他们看到一座倒塌了一边已经废弃的房屋,里面雕龙画凤,古色古香,颇有皇家风范。龙太守说这里曾经是舜帝南巡到此的行宫,后因战乱被毁。他本想奏请朝廷拨款安排修复以作祭祀舜帝专用场所,但圣上旨意说已另有安排,还拟将零陵郡府迁往泉陵,故而作罢。不过附近有一座舜帝庙,是本地百姓自发修建的,周边百姓都到那里去朝拜,香火还挺旺的呢。

马援虽感到遗憾,但还是亲临这倒塌的舜帝行宫旧址和舜帝庙拜祭了一番。

从虞帝岭骑马向西奔走约一个时辰,他们来到位于越城岭下的炎井村,因为那里有一口温泉,并且水温很高,达40多度,故名“炎井”。

一行人下马在此歇息,来到温泉边,但见汩汩温热的泉水从花岗岩体中自然喷涌而出,氤氲着乳白的雾气,宛如瑶池仙境。这里四周群山环抱,冬暖夏凉,环境优雅,尤如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卷。

龙太守指着前面不远处一座高山说,那就是舜皇山,传说舜帝曽在那里驻跸,山下有座舜帝庙,俗称“大庙”。往西过去那座绵延千里的崇山峻岭,就是传说中的大舜皇帝崩葬之地九疑山。马援极目远望,果然是苍翠的树木葱葱茏茏,密密匝匝的枝叶把森林裹得严严实实,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九疑山空中草原风景

龙太守接着说,这一带原是三苗的驻地,舜帝南巡就是来巡视三苗,抚慰民众的。

马援问道:“那九疑山可以上去吗?上面能否找到大舜帝的陵墓?”

龙太守道:“山间小道,甚是难走。即便上去,也找不到。依据舜帝时期律例,不封不树,不碑不墓。据说当年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前来寻夫,就已经找不到舜帝陵墓。如今又已历经千年,如何还能寻找得到?”

马援道:“既然如此,那就去舜皇山看看,反正离此也不远。”

龙太守道:“就依将军之意。”

一行人策马前行,不一会就到了舜皇山脚下。

马援兴致很高,执意要登上舜皇山看看。众人拗不过马援,只得陪他爬山。

这舜皇山是耸立于零陵郡西北越城岭中段的一座大山,位于今广西全州和湖南东安交界之地,因舜帝南巡驻跸于此而得名。上面还有个道观,据说是我国古代道教封禅的七十二福地之一。这里山清水秀、树茂林密、石奇瀑幽,有着瑰奇绚丽的生态之美和丰厚浪漫的人文之胜,堪称生态健身奇境。相传舜帝南巡,来到这里,但见层峦叠嶂,云海苍茫,风景秀美,不禁心生眷恋,驻跸于此。后因劳累过度,“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驻跸过的这座山叫做舜皇山,并在山脚下修建了一座舜帝庙,俗称大庙,以供百姓四时祭奠。山脚下有一个很大的村庄,名叫大庙村,据说住的是舜帝的后人。

站在山顶,极目远望,令人心旷神怡,很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舜皇山峰顶

下了山,马援走进大庙村,与村民们闲聊了很久。直到天色已晚,方才打道回府。

次日,马援一行又来到了位于三江口湘江边的二妃庙祭拜。这里是舜帝二妃殉夫之地。对于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在此地殉夫的事及湘源二妃庙,在零陵民间可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

相传舜帝的两位妻子,即娥皇、女英二妃为尧帝之女。在舜帝南巡时,她们原本是跟随舜帝同行的,但到了洞庭湖时,舜帝担心二妃经不起长途奔波之苦,让她们留在了那里,自己继续率部南进。后因舜帝年事一高,经不起长途跋涉、风霜雪雨,不幸病死在苍梧之野。娥皇、女英闻此噩耗,便一起去南方寻找舜帝。二妃来到全州城湘江边的三江口北渚,恸哭不止,泪尽在“沅湘”溺水而亡。她们的泪水染竹成斑,故称“斑竹”,又名“湘妃竹”。

重建的零陵(全州)二妃庙

这座二妃庙是西汉初平元年(公元年),为祭拜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所建,非常富丽堂皇。(注:该二妃庙位于今全州县城南灌江、湘江、罗江三水相会处的北渚,又称三江口,亦即李家山三角洲,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唐代柳宗元所作的碑记详细介绍了全州湘源二妃庙的祭祀情况,并为重修全州二妃庙题写了《湘源二妃庙碑》。庙内置有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和柳开《讽虞嫔诗并序》等石刻碑,是历代全州城重要的文化符号。遗憾的是,历经几千年的风霜雪雨,特别是抗日战争中年被入侵全州的日军焚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此是后话)

龙太守还介绍说,在九疑山下,还有一个村庄叫鹿鸣村,流传着“双鹿悲鸣”的故事。

相传舜帝南巡时,有双鹿相伴左右,至苍梧之野舜帝不幸病故,“万民大恸,双鹿尤为悲切,绕山疾驶,啾啾悲鸣,哀哀三日,声闻九天”,后来双鹿要到洞庭湖向娥皇、女英二妃报丧,奔至横溪源口,仰山高路远,江河挡道,悲鸣欲绝。好在有城隍土地神为双鹿指引,改走水路沿夷襄水河谷顺流而下,到达洞庭,“途遇娥皇、女英二妃,跪报噩耗”,二妃听到噩耗悲恸万分,前来九疑山寻夫。后来这个双鹿悲鸣并有城隍土地神为其指路的横溪源口,便称之“鹿鸣村”。

舜帝驾崩后,这里的百姓为感激舜王的功德,就在当地建了三座舜庙(又名虞帝庙),塑了舜帝金像,他们将舜帝奉为虞神,奉湘沅二妃为水神,四时朝拜,香火不绝。零陵民间曾有到舜帝庙举行迎请虞神唤雨活动的历史。每逢大旱或大涝时节,他们便备祭品,举会首到舜庙,耍龙灯祭祀舜帝,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有关请舜帝和神龙祈雨或祈晴的过程,唐代柳宗元在《舜庙祈晴文》有载:“敢用牲牢之奠,昭祭于虞帝之神。”)

拜祭虞神时,祭品必备有三件物,除了鸡、鱼,还有一件,就是团圆肘子,合称“三牲”。

在当地,至今仍传承着古老而又神秘的“傩鬼头”保太平的“平安宴”传统礼俗。仪式开头有个大堂请圣的祭祀仪式,由师公做法事迎请尧帝和舜帝。“大堂请圣”的唱词有:“东岳治天尧舜帝,南岳师天尧舜皇,西岳松天尧舜皇,北岳安天尧舜皇,五岳五天尧舜帝,五岳五天尧舜皇。”

民间祭祀活动

瞻仰和祭拜舜帝及其二妃后,马援等人深深为舜帝的大德和二妃的忠贞所感动,翘首盛赞零陵舜文化的厚重。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224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