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快到了,中国人总是在这个节日里去祭奠先人。墓前一束花,坟前一叠纸,隔着望不见的时空,借着这个特殊的时刻,对话祖先亡人,祝愿他们平安幸福,也祈求他们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吉祥,幸福如意!
周末,打了车回到老家,和妻子一起去公墓给去年过世的岳父岳母上坟扫墓。
天气预报有雨,夜里就有淅沥的雨声敲打耳鼓。第二天一早,冒着天上飘着的蒙蒙雨丝。带了祭品及供奉的饭菜,还有花店定制了一个捧花。一行人或开车,或打车,或骑车,一起去往在乡间的公墓。
向西,经过三里闸(现已改名为“海安船闸”),便是出了海陵故郡,再往西去,都是农村了。
单从房子看,城乡差距已经不大看得出来,只是乡下的住宅更宽松,款式更随意,以徽派建筑为传统的农民住房,如今两层楼的别墅房占了大多数。
田野,碧绿的麦子已经长得尺把高了,油菜花也已经开满金黄的花。黄的花,绿的苗,再加上掩映其间的红的桃花,白的杏花,远处飘拂的垂柳,绘出一幅春天的国画。这样的意境里,注定是要有雨的,不大但绵密的细雨,瞬间把人带进那种可以对话先人的氛围。
到了墓地,来到墓前,镶嵌在墓碑上的老人瓷像,向我们露出慈祥的微笑,宛如生前一样。家人们用毛巾仔细擦净了老人的墓碑,摆上饭菜水果,把一束花放在墓前的大理石供桌上,子女们依次行礼鞠躬。
细雨绵绵,哀思如丝,陆续有人来扫墓祭拜。
这是一处不大的公墓,去年上半年,带岳母来看时,墓地上还有一两百个墓穴,到下半年岳母入葬时,只剩下几十个了,今天一看,已经客满。一些墓碑的刻字痕迹新鲜,有的墓前有祭品,但墓碑似乎还没有来得及安装到位。
每一座墓穴里都是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每座碑刻后面都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感伤故事。生前各有精彩,各有苦痛,死后魂归一处,来此集中。
这里已无贫富差别,也看不出身份贵贱。但只要稍微留意一下文字不多的碑刻,却也能有一些感悟与感慨。
一座墓碑上镌刻的是一个年出生的男人的名字,立碑的是他的女儿。这是一个壮年早逝的父亲,碑文上再没有其他名字。与他一起生儿育女的妻子,或已离异?或已改嫁?
一座夫妻墓的墓碑上,落款是“大儿媳、女婿、女儿”,这里面一定有很多难以言说的不堪与说不清理还乱的故事。
不少夫妻墓,才入住了一个人。从碑文看,夫妻双方一般都是男的先来,“先考”已经报到登记,“先妣”或未镌刻,或者刻字未上漆涂红。但墓穴已经备好,只是还在虚位以待。
年龄较长的一对夫妻,丈夫是年出生的,比他小三岁的妻子是去年在这里安葬的,老人不舍,随后赶到。双双活过90岁,也算是人生赢家了。
蒙蒙细雨,细雨蒙蒙,每一滴都是伤心的泪。“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说,懂了清明,才是懂了人生。
站在祖宗亡人的墓前,不仅知道了我从何处来。也一眼洞悉,我将往何处去。
清明,水清月明,事理也愈加清晰。河水依然,日月不变,而人生之短暂,恰如白驹过隙。在世时,何必锱铢必较,争一日之短长,竞一时之高下。
活好当下,珍惜今时。是劝世人,也是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