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风越俗鲦鱼从容乐一生

□潘江涛

“窜条”是一种小杂鱼,银白色,背鳍具硬刺,浮游极迅。它四处流窜,或曰随波逐流,坊间便给了“窜条”这一俗称。

窜条,也叫。地域不同,叫法各异,诸如鲦鱼、白鲦、鲹鲦、参条、穿条、青鳞子等。

CFP供图。

江浙一带的江河湖塘汊港溪池涧,统统都是窜条的理想栖息地。它喜结群,不爱独处,胆小,敏捷。只要听见一丝丝声响,便飞镖般四射开去,不免让人想起“穿梭”一词。

金华人称之为“窜条”(窜料),既平实直观,又形象生动。而在《红楼梦》中,曹霑先生叫它“杨叶窜儿”,盖因窜条体型修长扁窄,酷似杨树叶。

横锦水库是钱塘江上游的大型水库,也是东阳、义乌的大水缸。老家潘庄地处“缸”沿,虽属磐安管辖,却有近水之便,嬉水摸鱼乃童年趣事。窜条打小认识,常被家人贱看,是鸡鸭猫的最爱,故有“猫鱼”之称。长大之后,翻查史书,窜条不仅资历颇老,而且名头很响。譬如,那场著名的“濠梁之辩”。

濠,安徽凤阳境内的一条河流;梁,乃桥梁。也许是秋高气爽的某天午后,天淡蓝淡蓝的。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但见远山空阔苍翠,濠水平缓清澈,群鱼则自由散漫……

CFP供图。

此时,庄子若有所思,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就这样,窜条有幸被庄子记载在《秋水篇》中,成了彻头彻尾的历史“名鱼”。但鱼之“快乐”,至今无解。

前几日翻旧,忽然读到郑天伦教授的《子非鱼》,恍然大悟:窜条生活在水体上层,以有机碎屑、水草、藻类、轮虫及昆虫等为食。这一特征表明,“窜条处于食物链底端,只有什么东西都吃,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从而繁衍种族。所以,窜条像所有弱势动物一样,靠繁殖策略来延续种族,一次可以产卵1万多颗。”如此想去,窜条的快乐是表象的,甚至有些无奈——行动敏捷,既是觅食,更为逃命。

活着不易,生命亦因短暂而珍贵。不要说鱼,即便是人,只要身处弱势,便得“苟且”。好在窜条活泼开朗,自知自律,从容生活,不仅游进了《诗经》,还享受着祭品的尊荣,知足常乐。

献鱼祭祖,乃古之成例。《周颂·潜》说:“猗与漆沮,潜有多鱼。有鳣有鲔,鲦鲿鰋鲤。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鲿,吴越之地不常见。鰋,即鲶,一种无鳞淡水鱼。窜条竟然与鲤鱼齐名,夫复何求?因为跳过龙门的鲤鱼,曾是越地过年祭祖或请客的硬菜,不可或缺。倘若桌上无鲤,赤贫的人家也要想方设法制个“木鱼”——摆放于案桌中央,上头浇淋一层油光鲜亮的汤汁,企望“年年有余”。

窜条既无鲤鱼的喜色,又无鲤鱼的圆润,有幸忝列祭品,凭的什么?

古人讲究应时而食。春鳜,夏鲤,秋鲫,冬青——不同的季节,吃不同的鱼。窜条肉少刺多,并不受人待见。但刺多的鱼,大多味美——鲥鱼、刀鱼、鲫鱼等等皆然。只要烹饪得法,窜条的吃口还是不错的。清嘉庆年间诗人陈阿宝写道:“溪桥水涨鲦鱼上,市村花明九旗悬。”意思是说,鲦鱼季节,大小饭店纷纷挂出牌子,招揽食客。

不过,私下觉得,小杂鱼名目繁多,滋味好不好,舌头说了算。“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鱼之能事毕矣。”(李渔《闲情偶寄》)同样是新鲜的小杂鱼,窜条的内质既比不上石斑、马口、汪刺、翘嘴、麦穗,更逊于鳜鱼、鲶鱼、鲫鱼和鳙鱼了。而且,窜条性温,虽能暖胃,也会助火发疮,各类病人均不得食用。(清汪士雄《随息居饮食谱》)

CFP供图。

由此可见,仅凭“滋味”,窜条似乎并不够格。古人之所以高看一眼,将它入祭入诗入画入文,盖因“出游从容”,视死如归。

窜条个头不大,体长大约只有70~毫米。但是,别以为它瘦不拉几,貌不惊人,却是水族中的运动健将——天天在江湖锻炼,肌肉发达,腹面肉棱结实,只可惜尖嘴小脑,生命线短,离水即死。

有一回,唐代散文家独孤及在垂花坞喝微醺,回家途中忽然想起鲦鱼:“归时自负花前醉,笑向鲦鱼问乐无。”(《垂花坞醉后戏题》)苏东坡也曾问过自己:“鲦从容出何为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篇,人们耳熟能详,但他还为胞兄造的“鲦亭”写过一篇《游鲦亭记》,知晓的人似乎就不多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初中读物,据说描写的就是窜条。张顺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外号“浪里白条”,只要入水,就像窜条一样灵活自如。

群鱼若散花。窜条“灵活”,不是没有缘由。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通过多年观察,发现一个有趣现象:窜条因个体弱小,总是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如果将窜条首领的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随之发生紊乱,其他窜条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此乃企业管理中经常提到的“鲦鱼效应”,又称为“头鱼理论”。

居家小区旁边就是武义江,木茂草深,我常到溪边看鱼看水看云,看得心简单,人简单。

作者简介:潘江涛,笔名“三川”,浙江省作协会员,致力于地方风物的挖掘与整理,有专著《金华味道》《美食金华》。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94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