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这两句话有两个关键的词,第一个是仁,第二个是刍狗。
“仁”在道家的语境中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方式。在道德经的第三十八章中对于仁做了详细的解释。“上仁为之,无以为”,意思是仁即使做到最高境界,也是要把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他人,只不过并不贪图什么,甚至是为了对方好。例如有一位母亲,自己喜欢吃什么,就强制女儿吃什么,结果遭到女儿的抵触,吃成了母女俩一生的矛盾。母亲为了女儿好,却给女儿造成了很深的创伤。很多人对家人,对朋友,可能都在不同程度上做过类似的事情,好心办了坏事。不仁就是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是尊重规律,尊重每一个个体自己的选择。
“刍狗”是古人在祭祀的时候用干草扎成的狗形,作用就像现在的花圈。干草做成刍狗,在祭祀的时候受到人们的尊重。祭祀结束之后,人们就把刍狗随意丢弃了。刍狗原来的样子是干草,因为机缘巧合成为神坛上的祭品。同样,人们对于刍狗的态度就是,当刍狗作为祭品时,人们就把它当作祭品来顶礼膜拜,当刍狗回复为干草时,人们就把它当作干草来对待。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全句的意思是,天地不干涉万物,而是任万物自然生长。有道之人,不干涉百姓,而是任百姓自然发展,只根据他表现出来的样子相应地对待他,就是遵循了道。
这就是今天分享的一句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我是李书僮。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