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农村依然有“拦社”的习俗,也知道“拦社”的具体含义,只不过“拦社”名称,在旧时的农村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1、现在农村的“拦社”就是“上新坟”
“拦社”,现在的农村叫“上新坟”,长江流域一些农村称为“挂畲”,是为了与清明节期间扫墓(称“挂青”)区分开来。虽然清明祭扫与上新,在形式上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对亡故亲人表示悼念,但是,在民俗说法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农村有一句老话说:“新坟不过社”,指的就是“拦社”。这样一说,很多人肯定会恍然大悟,知道是怎么回事,对这种习俗也就不难理解了。
通常来说,家中老人亡故后,到了春天要祭祀扫墓,一些地方将这一流程称之为“挂清”或“挂青”,一般在清明节前后,主要是看地方的风俗习惯。有的地方一律赶在清明节前完成。有的地方则按照“三月挂在前,二月清明挂在后”,意思是说,如果清明节的日子在农历三月,清明祭扫活动要在清明节前的半个月完成;如果清明节的日子在农历二月,清明祭扫活动要在清明节后的半个月内完成。
农村还有清明祭扫“前三后四,左五右六”的说法,“前三后四”就是说,不管是二月清明,还是三月清明,清明节前三天和后四天祭扫是最佳时间。“左五右六”就有多种说法,有的是指扫墓那天出发和回家的时间,即早晨五点钟出发,晚上六点前必须回家,也有的说是清明节扫墓的前后日子,等等,这里也就不再赘言了。
清明祭扫是对旧坟而言的,不适合新坟。新坟,指三年内亡故埋葬之坟。这种时间上的规定,与旧时守孝三年、家里老人亡故后,三年内不能贴红春联的规矩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传统孝道文化的一种延续。当然,也有一些农村,对上新坟、贴春联、守孝的规矩发生了演变,比如,少数地方上新坟的时间是一年,一年后就不再是新坟。贴春联也只是一年内不能贴红对联,一年过后就可以贴红对联了。而守孝只有三个月,或者三个月零十天(即一百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但对上新坟来说,大多数地方依然按三年期的规矩。
然而,在农村,上新坟和清明祭扫的习俗,虽然都被安排在春天,但活动的时间段有明显的差别。也就是说,这两种活动的时间以“社”为界限,上新坟在前(至少是春分以前),清明祭扫在后(至少是春分以后)。这里就要了解什么是“拦社”,就先要了解什么是“社”,下一节将对“社”的民俗含义作具体解释。
2、我国民间“做社”习俗
为了理解“拦社”这一习俗,先要了解“拦社”之中的“社”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说“社者,地主也。稷者,五谷之长。”《说文解字》注释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徧敬。封五土以为社。古左氏说。共工为后土、为社。”
“社”,在古代有了多层意思:一是指土地神;二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也就是土地庙、土地祠和土地屋;三是指祭祀土地的日子;四是祭祀土地的祭礼;五是由祭祀土地而逐渐演变为地方基层组织或民间团体。
“拦社”中的“社”,指的是指祭祀土地的日子。旧时祭祀土地的日子,一年之中有两个,一个是春天中的一天,称为“春社”,另一个是春天中的一天,称为“秋社”。
旧时,我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对农业生产特别重视,而农业生产要靠土地,有土地才能有收获,因此,那些时代,农村人特别崇拜土地神,一年之中有两次祭祀土地的活动,分为春季的祭祀,即“春社”,秋季的祭祀,即“秋社”。“春社”和“秋社”既是祭祀土地的日子,也是祭祀土地的祭礼。旧时习俗,每到春耕每到播种季节,农民们要立社祭祀,祈求土地神,能够让生产期间风调雨顺,有一个好的收成;每到收获的季节,农民们又要立社祭祀,以酬报土地神,让他们有了收获。
旧时农村,很多地方都有这样一种习俗,每逢春社或者秋社之日,每个村庄的都会凑钱到社官(民间祭土地神活动中的组织领导者)处,在社官的主持下祭祀土地,祭祀完成后参加祭祀的村民在一起吃饭,村子比较大还要凑钱请人唱戏,称为社戏。鲁迅在年写了一篇短篇小说《社戏》,描述了主人翁“我”少年时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的情景。农村把这种社日节的一系列活动叫做社,又称过社。
“春社”和“秋社”称为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民间又有二月二为土地诞的说法),是古代传统节日,民国时期我国很多农村还有有这种节日,但是,现在这个节日在农村已基本消失。古代的社日节的日子,在农历中没有固定的节期,每年的日子是不相同的。在农历中,社日节的节期最早的时候是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到后来历法不断修正改变,于是就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照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秋社”按照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戊日”是古代干支历法按照六十甲子的排列顺序记日的一种方法,每六十天为一轮,又从头开始,反复轮回记日。在六十甲子排序之中,有六天逢“戊”的日子,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春社”和“秋社”分别是按照传统历书中,立春和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来推算的。比如说,年的“春社”为农历二月初九,即3月21日;年的“春社”为农历二月廿四,即年3月26日。
3、我国民间“拦社”习俗
“拦社”,是我国民间(不局限于农村)一种祭祀亡人的风俗,通常来说以社日为界限,祭祀活动必须要“拦”在社日前完成,不能超越这个日子。这种祭祀活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习俗。有一些些地方的习俗,家里老人亡故后,三年内不准上新坟,只能在春社日前到土地庙祭祀。那些家里有新亡故老人,三年内,每年的春社日前,要备好鸡、鱼、肉到土地庙祭社。因此,旧时的这些地方,农村春社日要举办村里集体的祭祀祈求春播活动,个人祭祀家里亡故老人就一定要赶在春社日之前完成。旧时,民间把这种祭祀亡人的活动称为“拦社”。
第二种习俗。一些地方风俗,家里有新亡故老人,三年内,不分儿子和女儿(有些地方习俗,上新坟嫁出去的女儿必须参加,清明扫墓则是另一回事),心须给老人上新坟,要备好祭品,祭祀那天,孝子孝女要穿孝服上新坟,一定要在每年的社日前完成。旧时,农村把这种三年上新坟的习俗也称为“拦社”。
以上两种不同地域的民间习俗,第一种习俗在现在的农村太盛行了,有的地方基本消失了,有一些地方也改为了上新坟方式祭祀老人。第二种习俗,在农村依然像清明节扫墓一样,还比较流行,但是,很多地方在时间上,从旧时开始就有所调整了,人们不再按照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来推算,而是以春分为固定界限。给新亡故老人上新坟,必须在春分节之前完成。因为春分过后就是清明节,一些地方习俗,清明扫墓必须在清明节前完成,进入春分,这些地方就开始清明祭扫了。
4、现在农村“拦社”习俗出现新的变化
由于我国“拦社”习俗,只规定了“拦社”的时间,而没有规定什么时候可以开始。按照旧时的惯例,上新坟的时间,通常安排在立春后第四个戊日到第五个戊日之间,择吉日上新坟。
现在农村由于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很多春节过后都要出去务工,路程比较远,如果按照老规矩,家里三年内有老人亡故,外出一个多月后,又不得不请假回家上新坟。这样一来,不仅往返要花一笔路费,还要耽误耽误工作,从经济上来说划不来。再说,有一些地方习俗(不是所有地方),上新坟的时候,家里血缘比较亲近的晚辈都要参加祭祀,如果按照老习惯上新坟,这些晚辈大多外出打工,无法特意赶回参加了。
也就是因为如此,现在很多农村把上新坟的时间提前了,一般安排在立春以后,大多又安排在立春后的春节期间。比如说,今年立春时间是正月初四,正月初六这一天,就有很多人开始上新坟了。他们的说法,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趁春节回家,有时间也有人上新坟,免得外出不久后,又要赶回来一趟,这样做就可以一举两得。
看来,农村一些传统风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风俗是社会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有一些风俗,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与时俱进。农村“拦社”习俗也同样如此,是不是要完全发生改变,就还有待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