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去世的时候,按照我们当地习俗,嫁出去的姑娘要准备“猪羊祭”。小姑跟大姑姊妹俩准备了一个大猪头、四条肥猪腿、一只大肥羊,这些贡品一直摆到爷爷的棺材安葬。安葬完爷爷后,这些贡品都被带回家吃了,唯独那只大肥羊让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在我们老家,当老人去世后,作女儿的为了表示孝心要给老人准备“猪羊祭”,当然这些肉是越大越肥越好。这样老人到了那边,“就不愁吃喝了,路上不担心会饿着。”所以,小姑和大姑两姊妹,就买了一个大猪头、四条大猪腿,还有一只大肥羊,让爷爷“在路上不挨饿,走得安心”。
买回来的这些肉都是生的,从灵堂搭起来后就一直摆在棺材前面,幸好,那时天气不太热,这些肉能一直摆在那儿不担心坏掉。安葬爷爷的那天,这些肉连同那只羊都一起去了墓地,结束之后,这些肉就被带了回来做成了大餐。唯独留下了那只羊。
我妈把羊牵回了家,打算养起来,我觉得纳闷,为什么这只羊没跟着那些猪肉一起做成菜呢?我妈说,以前的习俗是人埋葬结束后,这些祭拜用的猪羊肉都要拿出来招待来宾,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而且很多人更愿意买活羊来祭奠,所以就只用猪肉招待宾客,羊可以养起来等再长大点或者年底的时候杀掉,兄弟姐妹再平均分一下。
原来是这样呢,看来好多习俗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但我觉得这种变化更理性、也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观念。
其实,不仅是在安葬逝者的时候我们会带上贡品,平常比如清明节、或者其他时候我们去祭拜亲人时都会带上贡品,而且会根据节日的重大与否,选择的贡品也会有所不同。那很多人就不免觉得好奇了,为什么在上坟时要带上贡品呢?如果认真分析的话,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种。
一、传统的丧葬习俗。自古以来,人们在缅怀逝者时都会带上一些贡品,只是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可能人们的贡品会有差别。传统的丧葬习俗,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习俗才促成了我们文化的丰富和绚烂多彩。
扫墓时携带贡品,体现的也是每个地区在祭奠先人时的风俗习惯,我们应当予以尊重。
二、人们内心对亲人的缅怀和不舍。之所以会有清明节扫墓这样的传统习俗,就是因为人们对已经逝去的亲人心里还存在万般不舍,想用这样的方式让亲人一直存在于自己的心中。虽然明知道带去的贡品先人已无福消受,但对在世的亲人来讲,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也是对先人的一种缅怀。
认真观察我们在祭拜先人时带去的贡品,会发现不仅有可以直接食用的水果、馒头、熟肉,还有一些生猪头、猪脚等等。长眠地下的先人不可能吃掉这些贡品,那扫完墓后贡品该如何处理呢?可以直接吃掉或者带回家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情况来讨论。
一、像水果、部分熟食是可以直接在现场吃掉的,既为了避免浪费,又带着人们的一种美好祝愿。在我们老家有这样的习俗,祭拜完逝者的贡品,有一部分是可以带回家或者在现场就可以吃的。特别是家里有小孩的,有些长辈甚至会专门带一些回去让他们吃掉,用他们的说法就是吃下去将来胆大。但这种说法显然缺乏科学依据,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寓意。
祭拜先人时通常会带上一些时令水果或者逝者生前爱吃的东西,有些地方还会带上烤熟的乳猪、猪头、鸡鸭等等。像这些水果和熟食,在举行完祭拜仪式之后,是可以再继续食用的。因为这些食物一般都是在仪式前不久才准备好的,比较新鲜,仪式结束后大家再一起享用不仅可以避免浪费,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寄托。
二、生的猪牛羊肉在祭拜结束后,可以带回家进行加工后食用。用生的猪羊肉来祭拜先人,在我们老家多出现在人去世后准备去入土安葬时。按照习俗,孝子孝孙要买猪羊肉祭拜,买回来的猪羊肉要先摆放在棺材面朝大门口的一头,等入土下葬时要带着一起去坟地。待安葬完毕后,再把这些肉带回来,洗干净做熟之后再由所有亲人一起享用。
三、对那些存放时间较久、或逝者生前爱吃的贡品可以留下一部分摆在坟前,留在坟前既是对先人的一种尊敬,也可以让野外的流浪动物来食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祭拜用的贡品都要带回家,也会留下一部分摆放在坟前,既给了后人一种心理安慰,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
比如像馒头、一些肉类、酒等等,可以留下一部分,虽然只是形式上的一种祭拜,但对在世的亲人来说在心理上是很大的一种安慰。让亲人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吃饱穿暖”,是每一位在世的亲人发自内心的一种期盼,所以干脆就留下一部分贡品,让这种祭拜活动真正有意义。
看来,祭拜结束后贡品是可以自行处理的。但我们也要注意贡品的保质期限,特别是在天气炎热的时候,食物容易变质。我们在食用时如果发现有异味或放置时间过久,就不要再食用了,以免引起身体不适。
去给亲人扫墓时,不光会带上祭品,还有很多事项也需要我们注意。以下几点我们不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