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殡时,为何要让长子摔瓦盆,并流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视婚丧嫁娶为头等大事,因此在时间、形式和流程等方面都会精打细算。例如,在结婚时,不仅会进行男女双方的八字匹配,而且一定会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来举行婚礼,这些都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

对于丧事,我们遵循一套严格的流程,包括封棺、出殡和下葬,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规定。比如,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在出殡时,长子要“摔瓦盆”?

这个习俗背后的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在西周初期,人们并不重视礼仪制度,直到周公摄政后,他发现如果没有礼仪的约束,人们的言行就会失去规矩。

因此,他开始制定礼乐制度,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同时也对道德规范提出了要求。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习俗都能追溯到周礼,包括“摔瓦盆”,这也是从周礼中演变而来的。

在家中长辈去世后,我们会有专门的仪式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缅怀。这个仪式通常包括搭建灵堂、摆放祭品、点燃蜡烛和香,以及悬挂遗像和挽联。

在灵堂中央,我们会设立一个瓦盆,专门用于烧纸钱。在祭拜过程中,长子长孙会捧着这个瓦盆,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敬意。

更重要的是,瓦盆中的纸灰象征着子孙的繁荣和昌盛,因此我们会尽量保留纸灰,不让它倒出。这个仪式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对逝者的深深怀念。

据传,把瓦盆摔碎代表着逝者在另一个世界会有足够的财富,还有说法是长子或长孙在抱瓦盆时,需要按照逝者的性别来区分左手或右手。

逝者的家人则需要站在周围,依次排开。当阴阳或主事喊出“准备起棺”时,长子或长孙需高举瓦盆并用力摔向地面,使瓦盆碎裂得尽可能彻底,就像一句俗语说的:“丧事顺不顺,要看瓦盆儿摔得碎不碎”。

因此,为了使瓦盆更彻底地碎裂,人们会在地上放一块砖头,将其摔在砖头上。

这个碎瓦盆中的砖块被称为"寿砖",现场的人们会争抢这颗砖块,将其视为辟邪和添福的吉祥物。当长子或长孙在摔的时候,如果没有一次摔碎,那么孝子孝孙就得站起来,由他人扶着用脚继续踩碎。

如果瓦盆没有一次摔碎,那么就不能再摔第二次,因为这被视为不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抬棺者需要用脚将瓦盆踩碎,才能继续举行葬礼。

待瓦盆摔完后,随着"起棺"两字喊起,抬棺人就将棺材抬起,送逝者去墓地安葬。人们常说,丧事是否顺利,就要看瓦盆是否摔得碎不碎,这句话正是此意的体现。

葬礼上的瓦盆摔碎,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流传最广的故事源于范蠡,他不仅是烧陶业的鼻祖,还是一位有心之人。

在他即将离世时,他希望将自己最喜欢的陶盆传承下去,于是他找到自己的徒弟,决定将陶盆传给他们中的一个。他的举动,成为了出殡时摔瓦盆的一种象征,代表了对逝者手艺和生命的尊重。

范蠡传授绝活和家产给徒弟,徒弟则承诺百年后将其摔盆归还给师父。这种传统象征着财产继承权的传承。

古人的孝道文化深入人心,尊敬并照顾老人是理所当然的责任。老人离世时,我们会为他们送终,让他们在安息之后,我们才能安心。

在古人看来,人去世后并不是直接去往阴间,而是需要阳间的人来送一送,才能顺利过渡。这个送的方式就是通过摔瓦盆,瓦盆又被称为阴阳盆,认为在发丧起棺后遇到的第一个路口将其摔碎,可以帮助逝者顺利去往阴间。

这是对长辈的尊重和责任的宣誓。

一种流传的说法称,瓦盆在逝者过奈何桥时被用作喝孟婆汤的容器,喝了孟婆汤就会遗忘此生。而盆子上的孔洞则是为了方便将其打碎,以此阻止亲人们喝下孟婆汤,使汤汁流失。

另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陶器的地区之一。在农业社会之前,陶器就已经发展出了完善的制陶业。而陶器最重要的功能是蒸煮食物,就像锅一样。

在农业还未发展起来的时候,陶器是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财产。

在中国古代,亲人的离去被视为头等大事,其重视程度远超过现代社会。《礼记》记载,在丧礼中,亲人会做出“毁”的行为,即自我伤害、自我虐待,甚至有人因此丧命。

这种极端的悼念方式体现的是对逝者的深深哀思和对生命的尊重。古人的观念是,既然连身体和生命都可以献给逝者,家中的财产自然也不能幸免。

于是,最珍贵的陶器会被打碎,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悼念。这种做法,虽然极端,但却蕴含了深深的悲痛和对生命的敬畏。

历经千年文化传承,古人警示我们,对待长辈就应“生如侍死”。因此,面对父母长辈的丧事,我们应极其慎重,无论传统是否科学,作为孝子都应该竭尽全力去完成所有仪式。

然而,从理性角度看,这些仪式并非为亡灵而设,实际上是活人通过这种方式寄托哀思,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以及实现自己内心的孝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937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