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过中秋的传统历代沿习,有所创新摒弃。潮人称月亮为月娘,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例俗,祭月的主角一般是妇女儿童,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吃过晚饭后,妇女们便换上新衣,带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
因为听老人说用这些祭拜之后,月娘能保佑学童读书刻苦,成绩优秀!一些上学的孩子还会将新买的书本和文具摆在供案的最面前,还有传说把月老和月娘视为一家,一些未出嫁的姑娘,也可对着月亮祈祷,祈求月娘穿针引线,助自己与心上人结成良缘。宋人《醉翁谈录》也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供桌上摆放各家各户的祭品,大约有月饼、糕点、茶叶、柚子、杨桃、香蕉、梨、石榴、油柑、菠萝、林檎、芋头等;而那些流光溢彩、争奇斗艳的各式手工祭品——用银纸折叠而成的各式元宝,也有用水果糖叠成塔状,还有用食物雕刻堆砌而成的“采青”,如用带枝叶的油柑扎成的孔雀、用小茶包或豆条堆砌而成的茶塔等——则是各家主妇的杰作。邻里左右一起将祭品陈列于月光下。也有一比高下、让众人评判之意,也被称“赛桌”。而最令孩子们高兴的是那用艳丽彩纸制成的有一人多高的彩塔,它不但各层有很多纸扎的安仔人物,而且能够旋转,有的还咿咿呀呀地唱着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