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除、清、九、盂),是汉族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奉贤人有敬奉先祖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祭祖的时候,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黄酒等;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的内容在古代一般是丰收与家人平安,随着时代变迁,祈求的内容多种多样,如孩子学业有成等等。
一场祭祖仪式的最重要环节时是烧锡箔,俗称"送铜钿(diàn)"。江浙地区的锡箔,一般公认起源于绍兴,锡箔就是正方形的镀锡纸张,需要手工将其叠成元宝的形状。后来,也出现过直接叠好的锡箔,但是售价较贵。江浙地区,锡箔有几十种叠法,各个地域、各个家庭都有所区别,可能是为了让收锡箔的死者能够辨认的缘故。因为锡箔纸呈银色,因此一般叠成银元宝的造型。民间习俗认为火化的锡箔能被最终送到死者那里,若是一年烧一次的话,相当于一年的“吃穿”用度和点打小鬼的费用,因此郑重其事,还会念叨着“收好”之类的话。
火化锡箔一般为了充分燃烧,必须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但是肯定不能直接放在地上烧。因此,奉贤人一般将叠好的锡箔放在一口大铁锅中燃烧,有点像《西游记》中孙悟空被黄眉怪关进去的那个“金铙钹”。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早就形成了一套古老的规矩。
▲年光明公社工农大队某家举行的祭祖仪式
比如,奉贤人祭祖时,一定要用八仙桌,不能使用其他的桌子。民间文化认为八仙桌具有“仙气”,重要的诸如春节、端阳、中秋等祭祖、拜神活动举行时,都必须使用八仙桌。以前的其他场合,也要使用八仙桌,如:结婚、满月、做寿、乔迁等。喜宴时,八仙桌应横摆,即桌面木板条纹与上厅后墙平行,以求挡住喜气使之停留家中泰运长行,丧事时,八仙桌需要摆直桌条纹对大门,让晦气衰运直出,远离家门。八仙桌上的碗筷与家里祖先的数量一一对应,一双筷子就代表一个祭祀的先祖,辈分大小按照顺时针排列。从理论上讲,能知道每个座位上对应的是哪位先祖。
奉贤县原属苏州府:“吴俗重祭,每临清明日,人无贫富,皆祭其先。”悼念已逝的亲人,慎终追远,传承吴文化的江南历来十分重视清明祭祖。旧时,清明祭祖上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墓祭,另一种则是在祠堂祭祀祖先。
其中,墓祭也被称作“扫墓”或“上坟”,这一祭祖活动自秦朝开始,唐朝盛行,延续至今。在祭品上,大部分都按传统得到很好的保留。据《清嘉录》记载,老苏州的传统祭品包括了青团子、焐熟藕,也供以酱汁肉、红烧鳊鱼、素菜、水果等。墓祭人员,也有一些讲究。
坟主后裔如在外地回不来,古时候就要采取向故乡方向“遥祭”的方式进行。落葬一年内的新坟,新婚夫妇则一定要到场,称为“上花坟”,表示让新媳妇知道祖先的墓葬所在地和墓葬情况。如今,老百姓则有的在此基础上,还会按照逝者生前喜好,增加一二。祭品种类一般没有严格控制,而在数量上,则一般要是双数。
在准备相应的祭品外,古时,江南百姓扫墓有两大特色。“一方面是出行,举家携带祭品、纸锭等,摇橹乘船前往,这是古代江南水路并行的交通格局所造成的特有景象,此景,现在怕是难见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