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使用场合为基准,从3大类别来看明清民间

明清数百年间的常见民间日用类书,其功能非常明确,即尽可能直接满足人们日常随时可用的需求,基本不涉及多少深刻的学术理论分析。例如《事林广记》,对祭文的文体来源,仅在《文章缘起》一栏简单提示了该种文章在古时的出典,再没有其他处进行深入介绍。由此推知,日用类书的祭文,基本都属于偏实用性的文本,而往往不显示其学术价值或来源。

目前可见的明清日用类书中,根据时代先后和介绍内容的差别来看,虽多少均有收录各式祭文,但在分类上较难完全统一。在此,我将以使用场合为基准,从3大类别来看明清民间祭文,各有其特点。

01丧葬、祭先类祭文,依附于丧礼的礼仪实践下

中国人自古极为重视丧祭。丧祭既是个人亲情的宣泄途径,也是关乎社会整体稳定的命脉。

丧祭类祭文在这些礼仪活动中担当的,则是从文字上完成人鬼相通的媒介作用。近世日用类书对丧葬礼、祭礼的再现和表述,普遍依赖《文公家礼》的固有形式,但也并非绝对地照搬硬套。而在丧葬、祭先的祭祝文方面,早期日用类书一般会引用部分《家礼》等提供的文本。后期的一些书籍逐渐添加来自不同出处的哀祭文,吸收文学名家的写作特色,甚至直接转抄多种哀祭文名篇,因此在表达形式上较之纯粹的礼书更丰富。

受到宋儒和《文公家礼》等所定文例的影响,日用类书的丧祭文一般有比较相似的书写格式。例如,《事林广记》的丧祭之文,引用了程伊川和石月先生(余安行)的祭祝文式。程伊川的祭文式非常简洁,以常祭为主,书写信息只为满足最基本的祭祀程序需求,因此呈现的是几乎没有任何修饰的文本框架,将祭祀中的时空和人物信息、对象、祭祀报本之意、献祭品等反馈出来即可。

石月先生的祭祝文式是对伊川祭文的补充,所收录的除了常见的岁时祭文以外,考、妣忌辰等祭文的文藻有所铺陈点缀,思想上也有祈求先人赐福、保佑子孙后代获得福祉的私意,较之为祖宗报本的内涵略进一步。但总体来看,形势仍然趋于简洁明了。有研究认为,《事林广记》等类书的丧葬礼节总体上趋于简略,服制上也在从简。而就祭文收录的情况看,其中确实也体现了某种礼仪从简的精神。

从明代的几部日用类书的情况来看,其祭文的书写格式也基本遵照《家礼》原例。举例来说,开头一般固定提及详细日期和“嗣孙某昭告于祖先某、某亲某”等表明身份的语句,格式和用字基本套用了《家礼》式样的写法。不同的是,有时会在文章开头冠以“皇明某年号”的年号,在万历时期的类书中这种写法尤为常见,说明当时国家统一标准的观念在社会上更为深入人心。

但另一方面,《五车拔锦》、《四民利观翰府锦囊》、《三台万用正宗》等书中都收录了不少相同标题的丧祭文本,且遣词用句方面都完全一致,可见日用类书编者在出版过程中往往互相照抄照搬,并不以此为耻。由于抄袭成风,今人通常较难从文本之中揣摩祭文原作者对礼义的看法。正因如此,考察日用类书的礼文学等内容或其余方面时,有必要先捋清类书之间存在的源流关系,不宜随意下判断。

明清日用类书的丧祭文,一般遵循礼制中本宗九族、丧服五服体系亲疏的基本准则,按照家族中主祭者的父族、妻族、母族等顺序依次展开。这些祭文在宗族服制的基础上不断追补和填充各种人际关系,在亲属旁支的方面逐步叠加。而引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950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