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赏赐大臣们猪肘子,有人感恩戴德,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www.csjkc.com/yydt/m/515.html

乾隆皇帝有时会赏赐大臣每人一个猪肘子,官员会感恩戴德,为什么一些人出宫门后就会扔了?如何看待乾隆皇帝的做法?为什么会扔掉?因为太难吃,跟吃药差不多。

皇帝虽然富有四海,但一个比一个抠门,乾隆也不例外,他六下江南,有四次住在江宁织造曹寅的家里,为的不就是省钱嘛。但是一向抠门的乾隆皇帝为什么还会赏赐大臣肘子呢?

乾隆赏赐给大家的肘子,是半成品,不是御用厨师在厨房中精心烹制的,色香味俱全的,让人直流哈喇子的五香肘子,麻辣肘子和酱肘子,而是半生不熟、索然无味的肘子。准确地说,这种肘子是被用来祭祀神灵和祖先用的,它属于胙肉的一种。

每逢重大节日的时候,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天王老子,都要祭祀神灵和先人要他们保佑自己平平安安、心想事成。说好听点是跟神仙们拉关系,说不好听的就是行贿。既然是求人,就不能空手,就要在供桌上摆放祭品,其中包括猪肉。

这些猪肉不能是成品,只能是半成品——在锅里煮一下就捞出的那种。不但不能放调料,盐巴也不能放,不管神仙爱不爱吃,反正就是这规矩,古人就是这样操作的。而且皇宫里的胙肉更难吃,这是因为皇帝祭祀的神多,胙肉量大,基本上都是在锅里打个滚就出来了,血色还没有退呢。

那么,乾隆为什么要将这种难吃的肘子赐给大臣?因为统治者赐给大臣肘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对大臣来说是一种荣耀,说明上司看得起你;对统治者来说是一种礼节,说明你关心下属。

赐给大臣胙肉,并非乾隆首创,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事就发生过。大圣人孔子,就因为这事辞去鲁国的官职。

孔子在鲁国当官的时候,因为鲁国国君没赏赐燔肉(胙肉)而愤然辞职,还发牢骚说“咱不是在乎这肉,是在乎这个礼节。”——

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小人固不识也。——《孟子·告子下》

而乾隆本人,在胙肉上受益匪浅,他能得到皇位,就跟胙肉有关。公元年春,雍正皇帝在春祭结束后,赐几位阿哥一人一个肘子。几个阿哥一看到带着血红的肘子,一个个直皱眉头,唯独四阿哥弘历却毫不犹豫地啃了起来,一边吃还一边说“好吃”。

雍正皇帝一看,心里有数。七个月后,雍正帝密建皇储,在圣旨上写下了弘历的名字,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十二年后,公元年,弘历即皇帝位,是为乾隆皇帝。因此乾隆就对肘子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把赐肘子当作一种政治手段,来宣示自己对大臣的皇恩,密切君臣关系。

要知道祭祀这种仪式不会是像礼拜那样,一周一次,每年也就是春节、清明节、中元节等几个重大节日举行。如果天天让大臣吃肘子,不但乾隆舍不得花钱,也就失去了政治意义。可哪怕一年就那么几次,对大臣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总之,对武百官来分到肘子之后的心情是复杂的。

一方面,这些官员都是省部级高官,生活水平不低,大家平时在家里吃香喝辣,对于味同嚼蜡的半成品肘子,基本上没有食欲,甚至想要呕吐。但是能混到这一职务的,政治觉悟非常高,都是人精,明白皇上给的不是肘子,而是试金石,是荣誉,谁都不敢表现出有丝毫不屑,不敢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毫不夸张地说、别说是焯水的肘子,就是全生的,也要咬牙吃掉。反正一年就那么几次,又不是天天吃。

感到为难的,不光是大臣,还有乾隆的后妃们。乾隆的肘子不光是跟那些官员,也赐给自己的后妃。电视剧《延禧攻略》出现过这么一幕:皇帝在举行祭祀仪式后,皇帝赐给大臣们胙肉。不少官员早有准备,上朝的时候,自带了调料。乾隆爱妃魏璎珞为了捉弄一下怡亲王弘晓,偷偷在赏赐给他的胙肉上放了盐,之后故意让乾隆知道,弘晓被弄得非常难堪。

既然官员们知道肘子的政治含义,为什么还会有人扔掉?一块肘子重量一般都在1公斤左右,养尊处优坐办公室的官员一顿无论如何是吃不完的。怎么办,站在前排的官员,只能在乾隆不注意的时候把肘子藏起来。那时候官员的袖子非常宽大,藏点东西不算太难。站在后面的官员想掩藏更不是什么难事,因为皇上视线被遮挡住了,根本就看不到。等到皇上朝会结束,个别官员一出宫门,就会趁人不注意,把藏在身上的肘子给扔到路边。

也有的官员,等离开皇宫之后,会把自己的肘子送给路边的乞丐,行个好。总而言之,乾隆把只是把赐肘子当作一种政治手段,初衷是笼络人心,没有什么恶意;而那些大臣心领神会,非常重视,不敢出丝毫差错,谁也不敢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951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