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期
人与人能够走到一起
不是一种岁月的巧合
早一分或晚一秒
都会错过
就像诗意“乐”读栏目一样
就是这么幸运地遇见了
亲爱的你们
记得董卿说过
我想因为陪伴很温暖
它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愿意把最美好的东西给你
那就是时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最后陪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谢谢你们一直的陪伴
今天
栏目为大家带来第四期“乐”读章目?
送给最值得用心珍惜的你们
与你们一起共度七夕佳节
?点击收听?《沉醉东风·七夕》作者:卢挚〔元代〕
“乐”读者:吴颖慧
银烛秋光冷画屏
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
龙麝焚金鼎
庆人间七夕佳令
卧看牵牛织女星
月转过梧桐树影
-译文-
白银烛台放射出的光线照亮了画屏,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妇女们用蛛丝穿过绣针在乞巧,金鼎中焚烧着龙麝香,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
.08.04星期四
七夕
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
在古代女子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对爱的承诺。
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留下许多有趣的习俗
一起来看看吧!
古时七夕习俗
穿针乞巧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喜蛛应巧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节日饮食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巧果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酥糖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巧巧饭
在我国山东,这一天要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编辑:曼迪
混音:江文
校对:语心
审核:芊墨
想观看更多免费文艺演出,参与免费文化培训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