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祭祀先祖、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因为有需求,近年来代客祭祀也应运而生。一杯茶、一对烛、一盘果、一封信,收费元,这样的代客祭祀方式您能接受吗?4月1日,记者走访发现,重庆有陵园推出了这样的“基础套餐”。(4月2日《重庆晨报》)
●赞成
官方版“代客扫墓”值得肯定
实际上,随着国家城镇化的发展,会出现越来越多父母亲人葬在家乡,而子女却在很远的异地工作生活的情况。那么即便清明节已经成了国家法定假日,舟车劳顿回家就为了扫一次墓,不管是时间成本还是经济成本,确实有些高。更何况有些人还因为事业、工作、身体等原因,确实无法亲自到已逝亲人的墓前进行祭祀。
而重庆市这家墓园推出的官方版“代客扫墓”,却有望既避免个人代客扫墓的弊端,同时又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于“代客扫墓”的需求。官方版“代客扫墓”有标准的流程,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所以不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与此同时,官方版“代客扫墓”严格秉持生态祭祀、绿色祭祀的理念,不磕头、哭坟、焚烧纸钱祭品,而是以清茶、香烛、水果等代替,避免了对墓园和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
而这家墓园推出的“代客扫墓”,除了有一杯茶、一对烛、一盘果、一封信,收费元的“基础套餐”之外,为了满足客人的个性化需求,还可以根据个人的要求“量身订做”,比如给逝者购买他生前爱喝的饮料,爱吃的水果,喜欢的鲜花等,价格则普遍在两三百元,整个扫墓的过程,会有工作人员录制视频,然后发给委托人。
尽管“代客扫墓”还无法成为清明祭祀的主流,其本身也存在继续完善和改进的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在保证自身生态、文明的前提下,满足了社会部分群体的现实需求,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而站在委托者的角度,在不具备亲自前去扫墓条件的前提下,由墓园工作人员在逝去亲人的墓前诵读自己写给亲人的信札,同样可以起到追忆亲人、表达哀思的作用,纾解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苑广阔
不违清明祭祀初衷
清明节期间的“代客祭祀”不自今年始,这种备受争议的祭祀方式前几年就出现了,也引发了广泛争议,一些商家在清明节期间推出代客祭祀服务,为不能到坟前祭祀逝去亲人的代理人哭坟、磕头,与逝者无亲无故的代扫人在坟前哭拜,总让人产生一种滑稽感、闹剧感。此次重庆这一陵园推出代客祭祀服务,不哭坟不烧纸,为代理人读信,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这一做法倒更像是代客祭祀中的一股清流。
不管是“代客祭祀”,还是自己清明扫墓,都应该是表达自己对故人的一番心意,也要能做到文明祭扫,而不是请人到场假哭,或是焚香燃烛、点炮烧纸地污染环境、带来安全隐患。重庆这一陵园推出的环保而“克制”的代客祭祀方式,也就值得肯定,不失为弥补一些人无法亲自到坟前扫墓的缺憾的一种方式。
当然,无法亲自扫墓,弥补方式还有很多,比如进行“指尖祭扫”,为故去亲人建立“网上纪念馆”,在网上“焚香燃烛”来祭拜;还可以请其他直系亲属代自己扫墓;或是今年无法回去,来年再想办法回家扫墓等。清明扫墓是慎终追远,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而重要的也是那种仪式感,不管是否亲自到场,态度必须虔诚,而不能漫不经心,不能像“小丑”一样丑态百出。
选择“代客祭祀”,是个人自愿,他人无权置喙,但如果选择“代客祭祀”,希望代祭人表现得更得体一些,而不是像“跳大神”一样忸怩作态、矫揉造作,要能文明祭扫。这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才能让“代客祭祀”更能不违清明扫墓的初衷,让清明扫墓这一千年沿袭的优良传统,虽然经过不断演化,但仍然能不丢慎终追远、重亲情、重孝道的内核。
戴先任
●反对
有些情感终究无法替代
每到清明时节,都会有一些因为工作等原因,不能亲自为已故亲人、已故师长及已故友人进行扫墓的孝心者。一些头脑比较活的人,就抓住了这个商机,推出了这项业务。“代客扫墓”成为一个新的业务,是一种悲哀。要知道,人世间,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替代的。
中国人为什么如些重视清明,主要还是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孝”、讲究“不能忘祖”的民族,即使亲人逝去,也不能忘怀。国家将“清明节”设定为法定节日,就是以节日的名义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
以前,清明、冬至的时候,笔者都会回故乡祭奠逝去的母亲与外婆。站在母亲的坟前,看着墓碑上渐渐模糊的名字,想起母亲生前对自己的爱,泪水就会涌出来,思念会从心里迸发出来。陪着母亲说说话,聊聊工作、生活、家庭状况。如今成家后,笔者更把女儿也带回去给母亲上坟,认认母亲的坟,让她给奶奶磕头,实际上这也是一种传承。如果,换成别人去替代,无论工作做得多么细致、到位,可面对躺在墓地里的陌生人,他是无法有深切的感受的。所以说,如果有天笔者因工作错过了上坟的机会,也不愿意去用这种“替代”方式去扫墓。这是对逝者的一种不尊敬。如果这样做,相信逝去的母亲也不会接纳的。
这项业务之所以能够诞生,主要还是有市场需求。那些找人祭奠者,从心理上感到也算尽孝了。可是,笔者认为,祭奠是件庄重严肃的事,不允许“狸猫换太子”、“以假乱真”。要知道,有些情感终究是无法替代的。对于这个举动,我持反对态度,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看法。
张帮俊
金钱介入变得庸俗
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代客扫墓”是一种市场“产品”,只要卖方周到、买方满意,又不给第三者造成危害,包括环境污染,就应该有存在的价值,或许无可厚非。因为那些因关山阻隔或者其他原因不能亲临亲人墓地祭扫的游子,有人帮其擦拭墓碑、焚烧纸钱、清理环境,总还能让思亲之情得以纾解,慰藉心绪的不安。
然而,再怎么周到的“代客扫墓”,都代替不了亲情的寄托。“代客扫墓”只是一种表面形式,是做给别人看的,背后的那份失落,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对于逝者,每一个生者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只有自己能够表达,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其实,逝者埋在哪里并不重要,有没有清明节去祭扫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逝者在心里的位置,这种源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别人是无法代替的。
说到底,清明扫墓、拜祭先祖,这是我们传统的习俗和一种仪式,源于心、见于行,既是表达对先人的思念,更是教人不要忘本忘根,忘祖忘宗。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源远流长,清明扫墓的习俗也代代相传。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出处,更有渊源。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达,血脉根系都是无可改变的。人在他乡,确实无法亲身上坟扫墓,有思念、有心意,燃上一炷香,遥拜遥祭未尝不可,网络祭拜也不妨试试。而“代客扫墓”使原本属于情感范畴的清明祭扫,因为金钱的介入变得庸俗了,这样的创新不要也罢。
更进一步讲,清明的意义,在于通过祭扫唤醒家国情怀,凝聚家国力量。逝者既已逝,我们与其注重祭祀的方式,不如心中常留眷念、不忘先人;与其注重祭拜已故先人,不如注重厚养健在老人,践行孝道。
盛会
●三言两语
“代客扫墓”成生意,那还要清明假期干什么?
——郝雪梅
清明节作为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习俗,不应该被时代发展所“冲淡”,更何况在亲人墓前的亲切感、悲伤感、幸福感、酸楚感、敬畏感等,是网络和他人所替代不了的。因此,代客祭祀还应谨慎为之。
——杨玉龙
这也实为事出无奈的真情替代表达,虽然有不能亲自扫墓的遗憾,但总比不扫墓要强,并非让孝道变成商品。
——符向军
唯有心存思念,真诚祭奠,感恩抒怀,怡情养心,方是清明节最重要的节日含义。
——斯涵涵
只有噱头充斥但缺乏应有庄重严肃的“代客扫墓”,只能是越做越差,没有客源。
——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