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二,是我国农历一年之中的第二天,亦是正月第二天,它一般在我国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之间。按照民间的习俗,今天是“回娘家”的日子。
为啥初二回娘家
回娘家,又称“走娘家”
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习俗
在正月初二这一天
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
而且要与丈夫同行
所以这一天又称为
“迎婿日”或者“姑爷节”
民间认为
出嫁的女儿在大年初一
这天不能回门
回门会把娘家吃穷
只有在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
有一句民谚这样说:
“正月初二路上看,
尽是小生和小旦”
说的就是大年初二这一天
满大街都是提着礼物
准备随妻子回娘家的男子
女之夫曰婿,妻谓夫亦曰婿。
——《康熙字典》
在这一天
女婿要给岳父、岳母拜年
女婿尽一份孝心
也是中国人和谐家庭观的体现
在旧时代
有一种观念叫:
“嫁出去的姑娘,
泼出去的水”
因而
大年初二回娘家
正是出嫁女儿
对父母表达孝心的时刻
其实
哪个女儿不想娘
嫁得越远
越期盼过年回家看看
浓浓的亲情
不会因为距离而疏远
更因为春节期间的相聚
变得更加厚重
初二习俗
1、女婿拜年“法定日”
按照传统习俗,大年初二这一天,女儿要“回娘家”、夫婿同行给岳父岳母拜年,民间称“姑爷节”、“迎婿日”。“回娘家”又称“归宁”。在旧时代,“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民间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除夕和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
中国人最亲密的是血缘关系,姑爷有“半子之劳”,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大年初二,姑爷精神抖擞,穿戴一新,带上丰厚的礼物去看望岳父岳母,正是一年一度作为“半个儿”见“亲娘”的机会,以慰问“二老”。有的地方称新女婿为“娇客”。对于“娇客”拜年,岳父母家无不盛情款待,希望女婿平时要好好关照爱护自己的女儿。
大年初二回娘家的习俗,给出嫁的女儿提供了一个聚会的机会,让许久未见的姊妹们得以叙叙旧、话话家常。这一天,老少团圆,旧时有的人家也会选择这一天拍一张“全家福”照片。
2、送年礼,送“双”别送“单”
初二,出嫁的女儿携夫婿回娘家,回家时要携带礼品,名为带手或伴手。然而送年礼,既有数字上的讲究,也有谐音上的讲究。
首先是送“双儿”不送“单儿”,取“好事成双”之意,图的是个吉利。装点心匣子或装果篮儿,其种类要为双数,四样、六样或八样。
其次,注重所送年礼的谐音,有些东西的谐音“犯忌”,不宜送人。送水果时不送梨,因为“梨”与“离”谐音,不吉利;不送钟表,“送钟”与“送终”谐音;给生意人送礼不送“书”,“书”与“输”谐音。拜年时讲究送酒,因为“酒”与“久”谐音,有“天长地久”之意。
3、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初二吃啥
面
民间谚语说了: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初四烙饼炒鸡蛋。初五捏上小人嘴,初七人日吃寿面。所以,大年初二是要吃面的,有的地方把这种说法解释为迎女儿回门。图的是条条顺,意喻着一年顺顺当当。
初二的面讲究也不少。据说,初二的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这面须为冷汤。也就是,把面煮熟之后用冷水浸过,称为冷汤。现在的人们一般都打个卤儿或者炸点酱做成打卤面或者炸酱面。但是一定要用冷水浸过,以保留“初二的面”的风俗。
馄饨
初二早上,天没有亮的时候就要起床,煮馄饨吃,因为馄饨长得像元宝。寓意新的一年财源广进。
开年饭
大年初二谓之“开年”,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带着三牲、糍粑、煎堆等礼品,走亲访友。这一天要吃一顿丰盛的开年饭,寓意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开年饭”,自然菜式不能少,而且都要取吉祥寓意。鸡是少不了的,烧肉取“红皮赤壮”(身体健康)之意,炒饭取意“大显身手”;猪脷(舌)取“大利”之意;生菜,取意“生财”;蒜喻“能写会算”;葱喻“聪明”;韭喻“长长久久”,芹喻“勤劳刻苦”,这些都是开年饭常见的菜原料。
初二地方美食
发糕
大年初二,恩平人用一种独特有趣的习俗“开年”。用一种叫作“发糕”的年糕,连同其他祭品拜祭祖先,拜完祖先全家吃发糕,还边吃边大喊:“开年吃发糕,财旺福又到!”
据介绍,恩平人年初二吃发糕开年的习俗源于明朝,此后,恩平人吃“发糕”拜祖开年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饵块
凤羽人的习俗,大年初一包元宵,大年初二吃饵块,雷打不动。当然了,这饵块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甜味的,一种是咸味的。
吃甜味是无可奈何,因为这一年家里没有杀年猪,没有什么可以用来煮饵块的好肉食,加上头天早上就吃的是元宵了,再吃甜的就重了。吃咸味的才最正宗,年猪杀翻后,在大年初一下午开始在灶窝里炖的那一大土锅肉食,就是为第二天一大早的煮饵块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