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三绝之首狗不理包子,已经有162

大家都知道,“天津三绝”乃是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还有耳目炸糕,无论口味还是知名度,这三者都是全国有名的,吸引了无数的海内外游客前来品尝。再者,这三家店的创立者也是白手起家的典范,他们对美食的热爱令人津津乐道,即使在百年之后,他们的声望并没有丝毫减退。不过,与后两者相比,狗不理包子却有些“卖不出去”,从顾客反馈来看,他们似乎对狗不理颇有微词,这是怎么回事?

根据《事物纪原》的记载:“诸葛亮南征,取面画人头祭之。”也就是说,诸葛亮是和包子出生有关的。这年刘备死后,诸葛亮虽然肩负光复汉室的重任,但蜀地险要,狼群四起,出兵北伐曹魏,也要警惕南方夷人的入侵。公元前年,孟获起兵反抗蜀汉,诸葛亮迅速派人南下,开始围剿孟获。在七擒七纵之后,孟获被治得服服帖帖,心甘情愿地受蜀汉统治。

很快,诸葛亮的军队就开进了成都,开始了有序的征程。但是,大军行进到泸水,却一直无法渡河,诸葛亮推测,这恐怕与他们之前制造的祸患有关。所以,他命人把牛羊肉剁成馅,再包上面粉,直到做成人头形,然后去祭祀河神。于是,原本惊涛骇浪的泸水很快恢复了平静,诸葛亮大军也顺利渡河。之后,这种祭品又被称为“蛮首”,即后世所称的“馒头”。

当时的包子其实就是后来的包子,唐宋时期,包子已成为富家子弟们享用的主要食品。根据《梦粱录》的记载:“旅馆里专卖灌浆馒头,春茧包子,虾肉包子等。由此,包子逐渐走进民间,成为酒馆里的一道菜,而且肉馅也丰富了很多,想必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至清代,包子与馒头已完全区别,《稗类钞》有一句名言:“馒头……无馅,食之必以肴佐之,南人所称馒头者……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一八三一年,高贵友在直隶武清县下朱庄(现天津市武清区)出生,其父已四十岁,算是老来得子,为了让儿子健康成长,便给他取了个“狗子”的小名。可是高家并没有多少养育子女的资本,高父是个农夫,他不但一年都在田里干活,挣得也不多,大头也被地主拿走了,所以说,高贵友的童年就被饥饿和贫困所笼罩,他随时都想脱离这种生活。

清道光年间,高家逃到天津卫,他们居住的地方一直靠拾荒为生,而贵族朋友也在这种状况下慢慢长大。十五岁时,高贵友在刘家蒸吃铺里找了份老兄的工作,老板让他的后厨打个底子,负责一些上菜、擦桌子等事务。然而,高贵友其实在做些杂活,别人欺负他年纪小,所以什么事都找他做,经过一番波折后,高贵友生了“偷师”的念头。

被称为“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高贵友很早就体会到了人间的冷暖,自然养成了“见多识广,见多识广”的本领。三年后,高贵友辞掉工作,这几年,他已经通过观察学会了蒸包子的技艺,这些后厨的老师傅无形中成了他的导师。当然,在刘记打了三年工的高贵友也挣了一笔钱,虽然不多,但开店也绰绰有余。

一八五八年,刘记倒台了,而高贵友也在侯家后街搭了个小棚子,他买了些蒸包子的用具后,便开了一家专卖包子的小吃店——德聚号。必须说,高贵友的手艺还真不错,他出身贫寒,为人老实,从不在包子的口味和质量上偷偷摸摸,虽然利润不多,却架不住回头客多。过了很久,德聚号渐渐红火起来,高贵友也没有雇人,只有一个人忙着卖包子,他一边蒸包子,一边卖包子,连和顾客交谈的时间都没有了

,后来,高贵友为了解决收钱的问题,在窗户上放了一只碗,顾客往碗里放了多少钱,他就给了多少钱,这样,他可以轻松很多。事实上,高贵友之所以不雇人,只是因为他相信别人的手艺,那时正是他做招牌的黄金时期,绝对不能出一点差错,虽然有些人忙不过来,但至少有了口碑,有了这层关系,回头客肯定会越来越多。

然而,凡事有利有弊,高贵友做的包子虽然好吃,但他对人的“冷淡态度”也颇不满意,久而久之,外边就传出这样的话:“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之后,人们为了顺口,便直接将这句话浓缩为“狗不理”,德聚号包子也变成了“狗不理”包子。一九一八年,高贵友死了,因无子,便让店里的伙计高金铭当义子,并把包子铺也传给他。

战时,狗不理包子几经沉浮,先由盛而衰,后由衰而盛,除了少数保留店外,几乎全部倒闭。一九五六年,德聚号包子铺和其他几家味道还不错的包子铺合并,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成立了别具一格、冠以“狗不理”字样的天津包子铺。改革开放后,狗不理又一次发展壮大,在声名鹊起的同时,受众群体也逐渐扩大。

不过,曾经以“皮薄馅大十八褶”著称的狗不理,如今已逐步走下“神坛”,在传统现蒸现卖的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速冻、酱卤产品,款式瞬间降了几级。此外,狗不理包子的价格也超出了一般人所能接受的范围,一笼包子大几十甚至几百个标价,无形中劝退了大部分慕名而来的食客。而且,狗不理涨价也就罢了,口味和制作工艺也不比以前,吃起来和普通包子没什么区别,自然也就没人买了。

最终,是狗不理包子的服务,在这个“体验为王”的时代,只有让人有家的感觉,才能让人从心底认可它,不是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83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