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什么

中科白癜风看皮肤病更专业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mtszx/20140521/091019176620.shtml

《道德经》是老子写的一本书,是道家思想的开始和基础,《道德经》里有很多深刻的话,让人想很多,但也有一些话容易让人误会,比如第五章里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听起来很残忍,好像是说天地和圣人都不在乎万物和百姓的生死,把他们当作没用的祭品一样随便扔掉。但这样的理解其实是错的,甚至是跟老子想说的相反。

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要想正确理解它,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什么是刍狗?

刍狗,就是用草做成的狗形祭品。古代祭祀时,有时会用真正的牲畜作为祭品,有时会用草做成的牲畜代替。刍狗就是其中一种。在祭祀之前,刍狗被看作是神圣的,要小心保存和供奉;在祭祀之后,刍狗就没用了,可以随便丢掉或烧掉。

什么是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同情、亲近、友好等情感和行为。仁者爱人如己,关心他人的利益和幸福,尽力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和问题。

天地为什么不仁?

天地不仁,并不是说天地没有情感或者残忍无情,而是说天地没有偏爱或偏恨任何事物,对万物都一样看待,任其自然发展和变化。天地不会因为牛吃草而生长草,也不会因为人吃牛而造牛,也不会因为虎吃人而造人。天地既滋养了善物,也滋养了恶物;既降甘霖滋润久旱庄稼,也带来了洪水、风暴淹没农田。天地没有对任何事物特别好或特别坏,一切都顺应自然规律和周期。

圣人为什么不仁?

圣人不仁,并不是说圣人没有爱心或者冷漠无情,而是说圣人没有私心或偏见任何人民,对百姓都一样看待,任其自由生活和选择。圣人不会因为自己的喜好或利益而干预百姓的生产和生活,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恩怨或权势而奖惩百姓的善恶和功过。圣人既保护了善民,也容忍了恶民;既赏赐了贤能,也宽恕了愚拙。圣人没有对任何百姓特别好或特别坏,一切都顺应百姓的本性和意愿。

天地和圣人为什么以万物和百姓为刍狗?

天地和圣人以万物和百姓为刍狗,并不是说天地和圣人轻视或虐待万物和百姓,而是说天地和圣人无意或无为于万物和百姓,让他们自生自灭、自作自息。天地和圣人并没有对万物和百姓施加任何强制或干涉,也没有给他们任何恩惠或义务。天地和圣人只是按照自然法则和道德原则来处理万物和百姓之间的关系和问题。

这句话有什么启示?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理性高于情感。情感是一种主观的、偏颇的、有限的、动摇的东西;理性是一种客观的、公正的、无限的、稳定的东西。情感会让我们对某些事物或某些人产生偏爱或偏恨,从而影响我们对事实真相的认识和判断;理性会让我们对所有事物或所有人保持平等和中立,从而促进我们对事实真相的探索和发现。

所以,在处理事情或与人相处时,我们应该效法天地和圣人,“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对谁都没有私心或偏见,“以万物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大仁”,即超越情感之上的普遍之爱。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首先,在个人层面上,我们可以摆脱情感上的纠结和困扰,达到超然自在、心安理得、乐观开朗、平静安详的境界;其次,在社会层面上,我们可以促进社会上的公平公正、协调合作、包容多元、共享共赢的氛围;最后,在自然层面上,我们可以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珍惜资源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并不是一个消极悲观、冷漠无情、残酷无义的观点;而是一个积极乐观、超然自在、公平公正、普遍普爱的境界,这个境界值得我们去追求和实践。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846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